多數時候,我認為自由是一個雙向的詞彙,雖法律賦予人民各種自由的權利,但另一部份,所謂的人民亦有其應盡義務,雙向的,互相的,自然如果你無法盡底限的國家責任,也無不能奢求自由(譬如在工作裡,員工沒有努力認真,當要求更多形式與制度上的自由時,必然會成為單方面的幻覺…我認為擁有自由亦是對自己的負責)

而本書中的S,對於自由的追尋與想像,絕對是形而上的。當他因某些戰爭裡為了嚴守國家立場而常有的「必要之惡」(誣陷、刑求之類)而失去了當下與未來(被判25年勞役)的自由時,做出了我們多數時候僅止於想像卻無法付諸行動的決定,逃亡。我相信當小說被搬上螢幕,導演Peter Weir絕對不會只想講述一個流於表象的逃亡故事(畢竟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我所想到的是,當S在尋求自由的另一端點,為何有人(國家)可以選擇站在相對高處看待另一方?為何有人可以如此剝奪另一方的生存權?故事裡那些無所不用其極的虐囚手段,在在顯示了於某些緣故下已顯得模糊的人性…那些漸漸失去輪廓的屬於人的本性(相對地,戰爭亦是剝奪自由的利刃)…

自由始終是雙向的,既然有被迫遠離與失去的一方,必有相對殘酷的一方,而那部分的傾斜的思維,反而是我們必須去詳加思索、探究的(瞭解所有的必要之惡,試著揣摩並解釋所有的必要之惡)。

S與同伴決定逃離集中營的同時,也有人選擇留下,或許我們會覺得是苟活,但對於他們而言,可能當下那僅能掌握的小小的時空間,就是最大的自由。所以在機率的取捨下(那樣未知的逃亡之途確實欠缺了理性與後盾),變得不能輕易放棄。每個人選擇自由的方式不同,沒有人有權斷定其價值,但所有我們自己永遠不能企及的「選擇與經驗(歷程)」皆是必須放在心中的,譬如S。《自由之路》的故事是一件值得我們留在心中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