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在「雙面對決」的現場,心裡有感。國語場那日,開場便依序將我能唱得挺完整的〈白鴿〉〈挪威的森林〉〈浪人情歌〉〈愛情的盡頭〉耗盡,怎辦沒想後續曲目一步一步,竟宛如時光逆向推展。我記起國中當時候一起在末排鄰座那位因膚色與五官輪廓以致被暱稱為「阿拉伯」的同學某,總將椅背懸靠教室後牆一路搖搖晃晃哼唱「夏夜裡的晚風/吹拂著妳在我懷中/妳的秀髮蓬鬆/纏繞著我隨風擺動」;不懂他口音為何刻意略台灣國語貌?也不明白他怎為了一名隔壁棟女生而懶散地直接抄錄〈牽掛〉歌詞?那更是沒聽過村上春樹更妄論何謂挪威森林的時代

大抵是一種滲透。伍佰的音樂創作以一種平靜的、生活的、呢喃於耳的狀態,悄悄來到你的各式情緒之中,而如今平行於此的,是他的攝影。彷彿平行時空的兩個人,卻同樣以多層次累加的豐沛意念灌注於作品中。從《伍佰台北》的編輯作業開始,他的攝影作品似乎也慢慢滲透在我心裡,以詭異而獨特的角度,告訴自己:這巷口是他拍過的、這高架橋段是他開車經過的、這棵樹是他行走路過的乃至於本書裡十數個段落宛如伍佰的台北日常章回,心緒的細部拆解後重組,成為你忘失的台北,伍佰化的你。於是變得更纖細、敏感;或說、更容易、更應該、更想喚回那原有的纖細敏感的自我。

那是我所失去的,我想從街道上、從生活中,一點一點要回來。」伍佰說道。我同時想、他的攝影的另一用意似乎要將讀者一點一點拉回城市街道上,返回生活本質,感受真正的實在的生命。無論你採用的書寫工具是相機、筆或者更多其他。溝通形式未有侷限,能否達到溝通才是絕對要素,伍佰將管道延伸至Instagram網路攝影平台,更試圖將對話管道推至極限,這是他近年來默默持續與世界友人的交流紀錄,藉由影像,互換彼此對於城市的經歷、定義與詮釋,進而尋求一份身而為人的對生活須珍視之共感。滲透。一種雙向情緒,一幀攝影作品需要攝影者與被攝者,一首歌需要歌者與聆聽者,而一種生活需要人與城市的面對面。伍佰的攝影是雙向互動的,是流動式溝通,宛如意識一般輕輕滴淌在城市與觀者心裡,伴隨時間滴答滴答滴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