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處理工具書,那是相對複雜而全面的編輯世界,從內容引導、版面規劃,到圖文關係與資料核實等等環節的反覆調校,終歸一途是前往(目標明確卻也有限的)讀者的心,設法在周邊資訊高度便利因而形成紙本工具書如此不被需求的世代裡、讓對方理解出版的心意。我也覺得那是暫借作者視野的機會,無論旅行、體育、命理或醫療等等出版類型,在編輯桌前,盡力觸碰到自己從所未見的世界,那些有別於文字文字文字之外更多樣貌的生命(那才是生活基本面而我們也不盡然對其有所把握,不是?)。

當面對魚兒一家的旅遊生活,總不自覺開啟內心那道預設的父母模式(但又在與鄰座同事討論後被以「哪有想像的容易?」而接連白眼),在那樣遍及全台、各別功能齊備且需同步顧及吃食玩樂的難以計數的景點組合裡,如何抉擇?如何開發新意?……父母親等同於幼孩的個人導遊,必須依據交通時間、氣候、預算甚至節慶心情以綜合計畫一切,完成美麗的家庭之旅;被解讀,被記憶。

孩子需要被理解,父母亦然,但人是雜感的,親子兩端絕非平衡、透明,也無從得知該孰輕孰重,如每一趟旅程永遠充滿變數(改道了起風了孩子脾氣來了臨時店休了……),雙方在慢慢推敲、建立的是一種絕無僅有的默契,共處的默契,在魚兒的字裡行間那些親子相互學習是清晰可見的,每一段旅行路線所代表的不僅有表面的樂趣與體驗,更多的是私下對彼此的愛與理解的展現。每一對父母都在試圖給予,孩子也在傳遞自己的哀愁喜怒,這是複雜的人生;而單純的一面是父母的去處,只有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