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故事的進展…喔不、或者可以說這故事根本毫無進展,事情到了最後,沒有真相,殺人犯C給記者M的最後來信中,似乎又將故事推展了下去,順勢鬆開了箝制在原有的謀殺案上的情、理、法之鍊鎖,語言和文字的幻術再度讓真實成為了沾滿懷疑色澤的泡影。事實並不存在,沒有事實。唯一的事實早已隨著遙遠的屍體而逝去。

真實存在於你與自己的看法之間──某種分歧,不安地,存在於真相與虛構之間。──阿拉斯泰爾萊德(Alastair Reid

小說開宗明義:這是一則真實故事。但其實故事始終在原地打轉,在敘述者C與M的信件往返或訪談之間像沙漏般不斷翻轉而忘了所為何來…這是一個逐步在排除敘事表面的案發經過、證據供詞、罪罰等等輪廓線條的去故事化的故事,文本核心從M的偽造新聞報導事件開始、在進入C的殺人回憶之後,全然呈現了角色心境的高度透明化:他們究竟在想著什麼?真正的情誼?個人的私欲?厭棄而佯裝熱絡?兩個分別在職業道德(被拆穿假報導的M)與人性道德(被控殺人的C)出現重大瑕疵的人的對話,究竟又何者為真?當他們已經在社會上名聲毀了、臭掉了的同時,該如何讓對方、自己或群眾相信一切?

這不是一個索求真相的故事,反之、它試圖在詮釋何謂「真實」。

閱讀過程中,你可以想起林林總總從記憶裡跑馬而過的新聞頭條,那些貪污索賄性侵盜竊誆騙等等狗屁倒灶之事,一旦死無對證(缺乏直接證據下,自我感覺良好的C將犯罪過錯理所當然地推給了亡去的妻。好比無數罪犯將犯因推給了精神異常那樣輕易而果決),我們該從哪一基準點來觀看事態發展,而非全然訴諸情感?道德的界線極其模糊,當某個人悄悄跨過了,是否代表再也無法回身或只能讓大眾以偏概全(因為他那樣所以全然不可信)?故事裡的C輕巧出入在那塊交織在情理法之間的連集區域裡,虛實難辯、真假難分,罪與罰就在一念之間,永遠沒有完全公開的真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