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午後,向綺嫻醫師表述自己肌膚過敏發炎的老毛病,因讀稿時已理解如何求診與如何在短暫問診時限內精準提問,我事先回想了病狀何時開始影響自己?分布位置?想知道什麼或擔心什麼?家族病史以及曾有過的相關處理?……突然一個已適應(只是無奈)的無傷無礙症狀卻彷彿我一生的預言之慎重且與生活環環相繫。醫師拿出紙條熟稔地(不知成千上萬次地)於其上畫著我的病徵並詮釋病因,驚覺皮膚竟承載了諸多不被己知(或不願有效正視的)祕密,反映了慣性晨昏調節失控的作息、反映了平時輕忽怠惰偏執(手賤)的個性、反映了對太多事的習以為常又蠻不在乎的過度自信(譬如牙痛近視青春痘等等的「病」)……

見微知著,最能形容皮膚科對於患者的功能,萬病源起微毫,唯有皮膚症狀能眼見於前,我們無法看見肝的負載、肺裡的霧霾,但確能目視皮膚上的斑疤、膿皰或他種感染,一如記憶的痕跡(我看著身上大大小小陳舊的疤痕),一方面顯示了對皮膚照護的誤失,一方面延伸體現了每個人在思慮和權衡上的不同,而醫師,則是負責調整患者觀念的角色。求診綺嫻醫師的過程,腦中浮上了文字中親切、急切與熱切之印象,診間不再生畏,醫病關係零距;書中亦依此態度向讀者娓娓道來,你懂得洗澡、洗臉、洗頭嗎?你明白皮膚外觀為何會出現變化?你想看起來年輕又精神奕奕?種種認知基礎,最凡常也最重要,面對病症,永無怨懟本錢,每一輕忽即為一次豪賭,健康很簡單,都是自己的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