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凱特文化6月新書書訊

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

:從此開始的42種放棄與提升

轡田隆史著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思緒困頓或者情緒莫名哀愁之際,我便開始關心整潔。辦公桌面的塵灰必須反覆淨除、書冊的排序、電腦螢幕的陳設角度、座位隔板上一張張註記了待辦事項的便利貼以及彩券、出版計畫等等紙箋之排列與對齊(當然也需顧及療癒小物是否擺置得宜、日常藥品是否皆標籤朝外)…彷彿對自身的嘮叨與叮囑,騰出有限的空間,好好擺放自己。

我喜歡額外鋪墊於桌面的全開紙張之觸感,使用色澤偶爾鮮亮偶爾低沈,異於冰涼的辦公桌面膠感材質,滑動臂展,蛙式一般靜靜往前,靛藍色之時宛如寧謐深海,鐵灰色之時又如無聲宇宙;在那些將心神盡量安置下來的時候,我日漸察覺中年感之擴散。

初次翻閱本書,就像在預視六十歲之後的年老時日,作者以一路走來的經歷與姿態,一方面耳提面命、一方面隨性自在地告訴讀者:死生有命,而其實每一天同等重要。我們不該去想像的是,十數年後的自己究竟是何種面目(視茫茫髮蒼蒼…)與樣態(飛黃騰達、窮途末路或者否極泰來…)?畢竟此刻的每日分秒皆在改變下一分秒與下一日,而十數年後的自己同樣來自於現在。

依隨年紀,開始會不自覺檢驗(或說測試,一如機車排氣定期檢驗)自己的感官,那些過往時代裡總習以為常、引以為傲的視覺、聽覺、嗅覺等等,已在年歲裡同步衰老,感覺呼喘聲變得粗厚了、聆聽亦成為一種必須反覆確認之事…然而、這會否是一種提醒與被動的在意,當事物來到尾聲,亦即漸漸偏離了核心,我們如何自處?驚慌失措或者游刃有餘?或許本書正是紛忙塵世裡的一道警示,試著傳遞來自你不曾想過的多年後的許多訊息,關於命運、生活、健康與孤獨等等,只是暗示,而你唯一必須理解的是,現在的自己。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來發現,無論營養健康與否,決定性的關鍵純粹是慾望作祟。

記得那上午,充滿著樂活悠哉感,青田街底的咖啡館剛開,無須訂位,我們選庭院座位,空氣裡有一股春末獨有的生機搔弄而致的微細燥熱。安安靜靜,對話過程中,自己是凝神的,近乎一種來自師長的耳提面命,我像是幼稚無知的小鬼,一邊檢視自己現有的多麼不健康的生活。

映蓉老師不時提到各式營養素、蛋白質以及糖、脂肪、鹽等等添加物與人體的關係,她有她獨到的訴說方式,讓我頓感自己長期坐姿不正與加班熬夜導致的腰背痠疼(或是昨夜睡前那碗其實難以負荷的濃郁鹹香的牛肉麵)…事情有時就那麼奇怪,而你才知道原來是自己加害自己,並非一味去怪罪食材不佳、成分不明、物價太高或哪些商人的心太黑…「所以,一切根本是口腹之欲在壞事。」結論。

在映蓉老師的餐桌風景裡,等同於健康的真義,一般概念的少糖少鹽多蔬菜均衡食材運用在她所分享的數十道早午餐套組裡被完整實踐。她說、營養不該是被單一執行的,更需要透過運動的輔助,一如讓身體齒輪般的運行,才可能維繫整體健康,而那是長期的想法與執行力的考驗,而誘惑就是我們自己對於食物氣味的貪念,如果不能設法去理解食材、烹調法的選擇與用意,再多的運動、再多的節制飲食亦是枉然。

營養的取得,如五育並進的小學生學習之理一般簡單而基礎,但是在面對健康課題時,我們永遠仍像是長不大的孩童一樣不聽話、想要擁有自己喜歡的,然而、其中的認知與體悟之差異態度,恰正成為走在正反兩條路上的關鍵:你曾不曾認真設想過健康與身體的重要性?或你只是過度自信?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5月新書書訊

營養師的餐桌風景

:吳映蓉博士的30道舒適餐食與營養生活學

吳映蓉—著作

營養師的餐桌風景_立體書封_0418.jpg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5月新書書訊

我的好麻吉,讓我守護你!

昆凌—著作

我的好麻吉_立體書封_0309.jpg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5月新書書訊

台南旅職人

阿春爸的府城旅式,紀錄執著之人×市集巷弄×老店傳承的日常美好

阿春爸(黃郁清)著作

台南旅職人_立體書封_0414.jpg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總能經由各大小開放或獨立媒體得知,種種醫療糾紛與似乎無以挽回的醫療環境品質低落,這其中的「低落」,包括了懸殊的醫病比、醫護人員勞動力過度以及因而可能導致的不信任感、資源分配不均、缺乏體貼等等醫病衝突。

在當今這位處於手術刀下的年代,道德論述無限上綱,所有事物皆宛如刀俎魚肉、動則得咎,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體貼、關懷與設身處地。在育志醫師的新作裡,可以清楚看到的是中庸的力量,卸下醫師袍的他,藉筆代刀,以新身份重新體會病人的立場與心緒,也因過往診間經歷,試著讓病人瞭解醫護人員的驕傲與酸楚(我相信人都需要某些激勵鼓舞的,特別是互動中的對方)。

凡事一體兩面,彼此都需要對方的陪伴與支持。我想起自身各種看診經驗,真實狀況是在空間有限的看診室裡,無論胸腔內科牙科眼科皮膚科等等,一個診斷次序裡必須面對數十、近百甚至更多病人的醫生,該如何支撐自己的體能心智以做出最正確、無爭議的判斷?而身處弱勢的病人,又該如何告訴自己,接下來一切都能正向以對?因為時間亦有限,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與病人的生命時間;相互矛盾、衝突的狀態下(「我也是人,我想下班。」「你不看病,誰來看病。」此類對話永遠如雞生蛋蛋生雞一般是個大哉問),唯有體貼。

與其說,本書在殘酷地解析醫病關係(從心態著眼,到醫術、醫理的詮釋與辯證),不如說是兩者關係的調整與轉圜,這是一本協調之書,醫療亦非一條不歸路,而是理解之路,相互理解才是讓醫病關係在此年代有所突破的關鍵。「你不是醫生,所以必須試著讓他帶領你去理解病症。」「你不是病人,也請你理解他的惶恐與不安。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清楚記得那個夢。抱著孩子坐在兩米高的圍牆上眺望遠方,遮霧的城市清晨,我們恍若被遺忘那般面對輪廓喪失的世界,我想教孩子些什麼,或唸給他楊喚的詩。突然出現高中熟識的C,說想抱看看,我小心翼翼遞交過去,不久他卻手滑讓孩子摔下(視線裡癱躺的身體卻遠超過距離般地成為小小黑點)。我滿臉的淚而C卻一派輕鬆說,「再生一個就好了啊。」夢隨即被晨光燃燼。醒來發現眼角有涸乾的淚跡,那竟是如此真實而又隱喻般地經過了。

夢裡(確定)。我一直記得,在二十多歲某夜夢見自己死去的孩子,在生命最悠揚的時刻,莫名擔心起不知何來的骨肉。

像一種暗示。《影之光》的編輯過程裡,隨賴律師的文字情節延展,躍然紙上的生動角色:小穎寶兒阿緹小凱安琪拉(甚或「一切是為了孩子好」的大人們),不斷將我推入那虛設又彷如真實的世界並自問:現實不也如此?親緣關係的建構與存續,永遠在社會時間裡被反覆書寫改寫而又書寫…畢竟沒人能窺見事物全貌。即便是父母、律師或程序監理人。賴律師在故事中,以全知觀點面對每一事件,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每段過程皆有其緣由,然而、在孩子面前,或許無法認同、理解他們單純直接的想法,但是,不妨傾聽。

在氣候變異甚鉅的季節裡,循本書跌宕起伏的篇章前行,我不時想像到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怎樣不會挑食、吸吮手指?怎樣才能避開將來那些早已深知的困厄?在這逐漸逸失了值得抄誦的教養之處,我能否將他藏起,或只待在子宮,讓人充滿期待地呵護,不要老去。

當作家駱以軍以《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謹記一場反向角度的自我記憶,賴律師則以孩子不同遭遇,洞見(預示)了我們或將出現的生命之盲點與不安。當想及某日孩子的未來將面臨夢一般的失去,我們只能提前勘驗他們的必經之路,探試一些敗壞腐朽的細部,如果決定了一切,便將對他(她)娓娓道來,這所有的經歷。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4月新書書訊

手術刀下的年代

:被鋒利解剖的醫病關係

劉育志—著作

立體書封.jpg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4月新書書訊

影之光

賴芳玉—著作

立體書.jpg

無論明日晴雨,誰來了?誰又離開?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3月新書書訊

幸福暖心的禮物料理

楊正珢—著作

幸福暖心的禮物料理_立體書封_0216.jpg

以料理為禮物的日子,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抵就是一種分享的心情吧。許多出差旅外的機會,自己不時會在某些空檔裡想到禮物的事(並且那種在出發前早已羅列在代購清單之外的情緒);可能在南法小鎮一家小小甜品店、可能在北京一條年貨購物大街、可能在南非市郊酒莊甚至只是東京巷內一家手工羊羹坊…

我喜歡那種因為眼前物事而記起特定對象的性格特質的瞬刻感覺,那是自己記得的他們:共事的伙伴、深交的友人、情人與家人。

後來多半選擇食物,甜點或酒類,一方面避免收納與保存的尷尬(不是所有人都樂於收到意料之外的自以為禮物的禮物,何況不知該如何安置其位,即便只是一本書也可能違背該對象的選書原則),一方面得以實際領受來自遠方與異地最能體現人民生活的飲食氣味(美好滋味入口的感受是最真切的)。

編輯《幸福暖心的禮物料理》的過程,讓我憶及諸多細碎如翻轉沙漏般反覆的分享的喜悅,願意分享,總盼世界上有另一人可以共感與知悉,而就是那樣的一份心意,讓我們在生命裡永不孤單。我們當然也可以親自學會一道菜、烹飪一道拿手料理,在合宜時機(與會情境)帶給適當的對象們一種「彼此同在」的細微心緒:食物味道裡的某些特質是自己所想、所詮釋的對方,既是分享,亦是對各式情感關係的界定;試著讓更多人暖心。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凱特文化3月新書書訊

真實故事

TRUE STORY

入圍愛倫坡獎「最佳犯罪實錄」!布萊德彼特製作團隊改編電影!

麥可 芬克爾—著作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然而故事的進展…喔不、或者可以說這故事根本毫無進展,事情到了最後,沒有真相,殺人犯C給記者M的最後來信中,似乎又將故事推展了下去,順勢鬆開了箝制在原有的謀殺案上的情、理、法之鍊鎖,語言和文字的幻術再度讓真實成為了沾滿懷疑色澤的泡影。事實並不存在,沒有事實。唯一的事實早已隨著遙遠的屍體而逝去。

真實存在於你與自己的看法之間──某種分歧,不安地,存在於真相與虛構之間。──阿拉斯泰爾萊德(Alastair Reid

小說開宗明義:這是一則真實故事。但其實故事始終在原地打轉,在敘述者C與M的信件往返或訪談之間像沙漏般不斷翻轉而忘了所為何來…這是一個逐步在排除敘事表面的案發經過、證據供詞、罪罰等等輪廓線條的去故事化的故事,文本核心從M的偽造新聞報導事件開始、在進入C的殺人回憶之後,全然呈現了角色心境的高度透明化:他們究竟在想著什麼?真正的情誼?個人的私欲?厭棄而佯裝熱絡?兩個分別在職業道德(被拆穿假報導的M)與人性道德(被控殺人的C)出現重大瑕疵的人的對話,究竟又何者為真?當他們已經在社會上名聲毀了、臭掉了的同時,該如何讓對方、自己或群眾相信一切?

這不是一個索求真相的故事,反之、它試圖在詮釋何謂「真實」。

閱讀過程中,你可以想起林林總總從記憶裡跑馬而過的新聞頭條,那些貪污索賄性侵盜竊誆騙等等狗屁倒灶之事,一旦死無對證(缺乏直接證據下,自我感覺良好的C將犯罪過錯理所當然地推給了亡去的妻。好比無數罪犯將犯因推給了精神異常那樣輕易而果決),我們該從哪一基準點來觀看事態發展,而非全然訴諸情感?道德的界線極其模糊,當某個人悄悄跨過了,是否代表再也無法回身或只能讓大眾以偏概全(因為他那樣所以全然不可信)?故事裡的C輕巧出入在那塊交織在情理法之間的連集區域裡,虛實難辯、真假難分,罪與罰就在一念之間,永遠沒有完全公開的真相。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特文化2月新書書訊
船上的男孩
The Boys in the Boat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榜首/Amazon.com暢銷排行榜榜首/各大媒體一致好評,熱血推薦!
丹尼爾詹姆士布朗 Daniel James Brown—著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