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晚餐)吃什麼?」這是我與同事們日復一日的關鍵命題,便當小吃西點速食…在口味適切的前提下,久而久之,從選擇題變成了是非題,吃或者不吃?而東西就是那些了(另一致命選擇就是711)…

後來棚拍當天,吃著梅子用來拍攝的那桌飯菜,明太子散壽司、炒蘿蔔乾、梅汁紫高麗、蜜汁核桃柴魚片(後三者小菜才是我以為的料理中最偉大的部分)…已經無法記憶多久不曾在飯桌上專心吃食了,我是指真正的吃飯時間,譬如過往在上午第四堂課的小學課桌椅前靜候倒數最後十分鐘,講台旁的蒸飯箱早已提前逸出米粒與飯菜熟熱、飽滿的食材香氣,雖略顯紛雜卻讓每個人渴切異常(當時我們便簡單天真地以為這就是一天的快樂了)。多年後才發現,當時所擁有的其實是一種能放心讓自己安靜下來的能力(孩子時候是那樣地容易專心),那將隨時間與生命慾望逐步消失殆盡,而此刻我已進入那種只能在麵攤座位上看著幾乎已能默誦的菜單去挑選較能調適本日情緒的菜色(湯的或乾的或切點小菜)—不得不與被迫的生活。

於是,可以回想起上一次吃飯時間嗎?嚐到米粒的嚼勁與水分、嚐到食材的鮮味與口感、嚐到富有層次的調味與煮食者的情意…

梅子說,一年365天裡,「過日子」比「過一個年」重要多了。然而,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成為那款人,在制式的晨昏起落、交通路線、工作內容之範疇裡,找到每一時間環節之意義;一如便當裡分層別類的營養均衡之主、副菜與配色、提味之小菜,當打開飯盒,看見更多的是挾藏其後的龐然心緒:關懷、分享與愛。或許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可以因某人(或某種情緒)下廚的人,但我們能做的是,學會去品嚐、體察他人那些彌足珍貴的心意;寧可笨拙、單純如懂得不多的孩子,相信每一種營養價值、相信每一道菜的存在,永遠不會將吃飯時間讓給其他。

飯菜可以分享彼此,但吃飯時間,永遠是自己的,那時候我們心裡都是這樣以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