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編輯‧幕後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記得某年從拍賣上買了整套不正式版權的Woody Allen全集,簡字卻如此體貼而華麗地全面蒐羅,然後整個人陷入那種道德重整的犬儒世界裡,曖昧不明的、權宜操弄的…喔、原來人世間是這樣子的啊。而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藉由作者Eric Lax與Woody Allen的長期對話,似乎更可將之與作品種種進行「再對話」,故事為何被這樣詮釋?生命為何被這樣理解?甚或所有對錯都可能只是一種機運罷了。

喔對、他是無神論者,消極式生命理解(因而作品裡總是一貫的世故與洞悉,集結了挖苦、嘲諷與刻薄的銳利),以及凡事(作品)過了就算的熱情工作者。

熱愛此道的影迷,永遠無法說他電影難看,因為根本說不過他,且被故事裡的對白所再次說服:人生不值得活的…盡量簡單明瞭。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能持續創作,比我們每年的許願還要精實,每年碰面一次,更能保持一種夠距離的美好,即便看出他不再有《安妮霍爾》、《漢娜姊妹》的豐甜飽滿,也不如《曼哈頓》、《罪與愆》那樣思路縝密、令人引頸盼望,但反而能察覺創作者對生活、生命的全新焦慮與不安的移轉,就像個讓人著迷的嘮叨老頭正殷切地對我們述說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往往來不及眨眼,因為太破以致要藉助翻譯字幕的英文、因為他那種歇斯底里的反城市的城市情懷。

或許我們已無法重返最美好的Woody Allen時光,他的作品一如他的皺紋,有時皺得不像話(最近總有些專門讓他用來哈拉的鳥作品)、有時又看似記憶中之美好輪廓(然後會再出現一兩部不錯的),然則終究充滿魅力;雖腔調和緩、結巴了、並且意志和觀察不再犀利,但每年進一次戲院總是能勾起更多作品回憶。本書亦然,甚至更能體現他的真實狀態與思考,以及珍貴的創作沿革。現在看Woody Allen作品等於是紀念(看一次少一次),在期待是否可能在某年突然找回了過往靈光之際,更像無法戒除的長年習慣,每年一部纏繞著自己,無法拒絕,並且像過往經典作品之型變與異化,畫面的邊邊角角一掀起便看見了過去。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沖繩,是日本的離島,石垣島又是沖繩本島的離島,在這樣一個「離島之離島」的神秘棲止地,簡嫚書僅是一名對當地人陌生的青春女子,享受南國休日,藉由不同景點的切換,步行或者交通工作,以街拍形式呈現真實時間的感受,各景點之間的「經過」才是本書核心意義,藉由不同心情的蛛絲馬跡,讓讀者感受作者私底下的生活時光。

當直飛航班抵達石垣島機場,一瞥手錶時針才五十餘分鐘,卻已在他鄉。不遠(地理概念上),不近(國籍概念上),剛剛好(情緒概念上)。這樣的距離最適宜思索「遠在近處」的家鄉現實,關於工作、愛情或者更多屬於自己的枝微末節,很多時候、這樣小小小小自由即是一種大福氣,可以在近乎潔淨無暇的離島時日裡,想像自在與孤獨。

  這趟旅程,團隊持續在陽光正熾的狀態下工作,高溫之餘,其實看得見更多更寬廣的遠方,天空晴藍,無雲多時,空氣裡經常聽得見事物與事物之間交織、摩擦的聲音,島民無多,彼間距離多了出來卻不見心的遙遠。反而是剛剛好的感受,剛剛好的生活負載,一切寧靜自適,海的另一端即是台灣,熟悉的日常、街道、房舍與人,在石垣島的小自由日裡,一切漸漸清晰明朗了起來。

IMG_0405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愛之中,所有人都是滿足而又同時孤單的。那種因為另一半介入自己的所有而造成的情緒結構變異,一旦失去便等同失衡,進而產生不必要的、無可挽回的或要命的結果。《暗夜二重奏》的最終章,站在後設書寫的角度,讓男主角C涉入小說書寫者L的文本,進而形成虛實錯置的閱讀與想像層次。宛如愛成癮一般,故事裡的兩人透過不斷對話藉以釐清彼此在相處觀點上的差池,即是為了解決在心中對於愛和慾望之間的界定與界線,三部曲的終點才發現,一路以來所探究的其實是因愛而性或因慾而愛?C將兩人共處過程作了一次陽性角度的剖析,驕傲自恃卻也有著因為前述的失衡所帶來的痛苦、不安與嫉妒。這是無論在情慾書寫與愛情論述上皆極為寫實、露骨的作品,閱讀過程既曖昧又激越,在懸悚的文本裡,無不充斥了兩人情感上的畏縮、退卻而不自知,進而選擇狂暴的回應與抵禦。C與L是典型而毫無虛偽的兩性表象,在浮面而瞬逝的生命景致裡流竄奔逃,所有的情慾線條與色澤正悄悄挑動每個人心中不可言說的細微神經。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光臨公主的城堡屋,書中有著神秘斑紋的貓群,一個低俯、一次背轉身、一道眼神…便就幻化為神秘的引路者,帶領讀者及其畫筆走入中古歐洲的華麗生活裡,一方面領略精緻細膩的歐式時光,一方面以純粹的想像力為眼前畫面、設定屬於自己的秘密片刻。

歡迎來到歐洲城堡中,一筆一畫描繪、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畫作空間,在近來瞬間激增、爆量著色書世界裡,一直以來最缺乏的其實是極重要卻往往被紛陳眼前的線條所掩蓋、忽略的「說故事的創造性」,無論文本取材或題旨鋪陳,經常難以取得平衡:被牽著走的早已熟知的經典故事線、太過重複的單一著色目標物…於是、當浸淫在自己的彩繪時刻裡,總無法獲得進一步的敘事性與創造感…然而、踏入歐洲娃娃的城堡,將不再感到缺憾,獨自穿繞在歐式古典的換頁節奏裡,手邊有畫筆、眼前有故事軸線,剩下即是屬於心中的色澤與彩度,在一段完整的思緒熨金時光之後,亦將誕生一冊依自己個性與心意可循線而去的秘密故事。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開始,我們啟動了陶董個人著作的計畫,記得初次開會在國道二號的大竹交流道下的巨星造船大本營,想想、除了前往機場,甚少往返在此路線上,卻在一個季節裡,來回了無數次,企劃、會議、採訪、攝影…很多時候、我總會想這樣一趟的編輯旅程,自己獲得了什麼?或許這回的是陶董開闊的人生觀吧。 

想像面迎大海,感受其遼闊,想像浮泛於海上,感覺人之於宇宙之渺小。深深記得陶董在形容遠洋航程時所望見的海之黑夜,全然而無盡的黑,卻因而能望見天地的寬廣、蒼茫以及群星的流動。天地時空裡的一切,人最微渺。

 在陶董的生涯中,有起有落,但就如同天地萬物運行一般,相輔相成、冥冥中相互牽引,唯存有大海般開闊心胸才能得以自適,我在聆聽的過程中,體悟到了一個真切的深意:生命很簡單—強求不得。在他成長、成熟與成功的歷練中,其實不難發現他的理念即是求真求善,凡事切中要領即皆能迎刃而解,當然、需要胸懷。一路走來,他自信、大方、樂觀,運用於工作與創業上,即是果敢、創新且堅持理念。命運如大海,能載舟亦能覆舟,啟航之前,必須先理解海象、風向等等航行之條件,方能破浪而行。

大海無量,倘若能習得其奧義,退一步即是天空海闊。一直相信人生無常,但我們有多少能力去掌握無常與變數,便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無論何事,浮沈之間盡皆緣分,一旦足以駕馭、抗衡,通往世界永遠是前行的姿勢。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重奏持續迴響,續集裡作者 CJ.羅勃茲將敘事做了調整,採倒敘方式將女孩L與男人C的故事做了更深入且多層次的剖析,兩人之間的愛恨幾乎是一種懸疑,即便C的身世之謎在L的口供中被漸漸釐清、解開,然而,在調查局的全面介入下,L所言及的一切又會否只是對C的維護(保護)?最後分道揚鑣的兩人,久別重逢,突然的視角轉換,故事有了後設觀點,因而讓文本出現了多義的詮釋狀態,原有的愛與恨,又增加了虛與實的層次,甚至L所述的肉體慾望的探索似乎成了分別於調查局探員與心理醫師相談時所架構起的思緒和語言交織紊雜之堡壘中,更無法證實其真偽。幻覺或者真實?形如續集裡的魅惑——C與L之間的魅惑、作者與讀者的魅惑。一如電影《全面啟動》裡崩塌垂危的夢之邊緣,L的記憶之塔也同樣在懊悔與傷懷中逐一陷落,而當記憶牆面全然裸露,藏諸於後的又會是哪一種真實? CJ.羅勃茲在本回中,做了一次對讀者的極佳的操弄。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要列舉近年香港最夯的電影導演,林超賢絕對是其一,無論質、量皆名列前茅,特別從《證人》《線人》開始又來到《逆戰》《激戰》……似乎成為硬漢電影的堅強創作者,雙雄故事已經成為他的必然,差異在於角色與故事背景,然本質上皆為平行抗衡與交互激勵,林超賢總試圖在持續提升,而過往過度著墨角色的問題,此回持續突破,故事環境擴大為團隊體育競技(有別於以往由角色個人與生活、生命的單打獨鬥),主角調整為三人陳述並行,分別由彭于晏、崔使源、竇驍詮釋的三個單車賽手,各自代表了不同意義,交錯紊雜於時勢、機運和情緒(嫉妒、怨恨、不甘心…)之間,在彼此合作上亦步亦趨卻又同時在愛恨榮辱上漸行漸遠。在《破風》的故事裡,節奏推展如公路賽事一般危險而迅速,角色人物的心境變化如身旁消逝的景致一樣高速流轉,更在三人之間取得適切的平衡感與順暢度,就故事論故事,超賢突破超賢,小說的文字層面更深更廣,足以成為電影之外的獨立新文本。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時候站在書店文具區,確實被琳瑯滿目的插畫家聯名商品震撼到了(對、我就是愛賣小物的人),各式畫風筆觸目不暇己,在那個插畫新星大爆發之時,他們作品裡的繽紛色澤往往引發了現代人在苦悶生活裡的某種心神慰藉。然而、當作品越多、流傳越廣,留在我眼前的只剩欣蒂小姐。

或許因為她細緻的畫風,或許是每一單幅作品(不同於許多題材圍繞在插科打諢無奈生活時事的作者)總能凸顯她本身的世界觀(喔對、就像漫威英雄一樣),譬如觀看生活的態度、面對愛情的思索,以及那些往世界更深處延伸而去的想望與渴切…大抵是種餘韻吧,當我們越來越無法掌握現實時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虛無化(消失的舊房舍遷移的路樹歇業的咖啡館不斷興建的買不起的閒置建案等等)之際,欣蒂作品裡所呈現的多半是某瞬刻裡思緒堆疊、彙整的描摹,有前景、有角色、有敘事、有背景框架…那是我所認為的好作品(完整而不逃避),因為在那其中像是多向度空間,可以停留、神思、延展,一如她在書中所架構的愛情場域,關於自己也關於所有人;也像所有女孩一樣,在綿延的頁面裡追尋心中的男孩,而那男孩既是愛、亦等同作品本身,欣蒂試圖在紙頁上架構愛情、架構她的視野與觀點,一筆一畫的陳述(實)與想像(虛),像是意念上的偶然與巧合,閱讀過程中不經意地能窺見自己。生活是食材、感受方式是步驟、彼此之間摻雜了酸甜苦辣鹹的記憶則是被留下的氣味。

味感戀人_封面&封底(兩頁檔案同樣)_w13xh15cm-單色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到了,一家人該去哪裡玩耍?親水民宿、美食巡禮、老街探訪、創意體驗…身為父母,孩子的假期是最重要的事,如何在繁忙工作之餘,為全家人規劃合宜、合適的小旅行,既不重複又有新意,已然成為他們甜蜜的負荷之一。

億萬部落客──魔鬼甄,十多年來,持續與網友分享自己家族的吃喝玩樂大小事,除了交流自身體驗(好的壞的,實話實說,絕不寬貸),更是一份與家人的珍貴紀念。身為她的長期讀者,不免憶及許多放假不知何去何從而在他的版面上徘徊的做功課時光,條列分明、綱目繁多正是多年經驗的累積並且不斷更新註記,無論是團購美食、全台趴趴走遊蹤、住宿點評等等宛如旅行「澎湃包」,為的就是提供最新、最具個人風格的實用旅記。

本書可謂魔鬼甄之遊記集大成,貫串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等五區塊,十六條樂遊路線,既能快速體驗第一手推薦行程,更能全方位擁有城鄉山林、食宿育樂的豐富感受。如果仍在為了假期安排而猶豫不定,不妨隨魔鬼甄大步向前,一起在最熟悉卻總是被遺忘的的土地上,尋找滿滿的島嶼之愛。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故事裡的設定,女孩L因複雜之背景目的遭致男人C擄走、調教而期許成為性奴,繼之於強大厚實且層層關卡層層逼近的「修練、鍛鑄」過程中,L漸漸開啟了「性」的視野,然而、更該說是愛慾的啟蒙。作者 CJ.羅勃茲巧妙鋪述了男女間微妙的心理轉折,在不見天日亦即等同失去時間感的陌生空間裡,全然地面對自我,包括恨與愛。我們經常由愛生恨,當然也可能會有我們不願承認的因恨而愛。色情,或說情慾,只是一種愛與感情的借代與探索,L對情慾的追尋亦即對愛的追尋,譬如缺憾的親情(母親的心結與失落的父親形象)以及對C的好奇與渴切…情節裡最精彩、卓越的是百轉千迴的情緒與情感的拉鋸,既是恨亦是愛,在重重身體智識被逐步開啟的當下,一步步丈量了自己內在的寬與深,如此探索,讓她爬出提前陷入僵局的日常,在黑洞之外的,並隨之點開另一陰黯闃靜的黑洞之光明。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至今日,城市生活的優劣性已呈現一體兩面,高度社會發展壓縮了日常的時空間彈性,換來人際關係的疏遠與淡漠。此狀態最常見於一般家庭相處中,夫妻與親子間如何打破來自社會體制的交流阻礙,已成為最緊要關切之事。

本書作者即由情感面出發故事由一頂網購的帳棚開始,往往只是一股衝動,為了重拾基本的晚餐共聚時光、為了讓孩子適度體驗自然原野、為了提供彼此更多溝通與互動的契機,因而開啟了週末露營計畫,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食」的規劃。從計量、收納、裝備等前製作業,到食材、調味、步驟等烹飪過程,進而衍生出早午餐、點心、主食、常備菜、湯與麵等分類食譜;透過簡單、便捷的重點式圖解,讓所有對露營有憧憬卻因畏懼料理而裹足不前的初學者,得以輕鬆掌握野營食事。

露營是快樂的,絕非野外裝備競賽,亦不是錯誤印象裡的昂貴奢華感,最重要的永遠是分工與分享,如何讓一家人共同參與整體計畫與過程製作?如何讓彼此重新學會家庭生活的互助合作,並從中獲得久違的分享各種情緒或抒解壓力的契機。本書既是化繁為簡的野營食譜,實用而從容上手,另一層面更是意在引導讀者一步步試著重拾過往所忽略的人際關係,希望可以打造屬於一家人的愉悅野趣記憶。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美味關係》裡的Je因工作與生活的困頓,將情緒寄託在數十年前名廚Ja的食譜。部落格計畫:365天524道菜,她想證明的是——仍擁有著自己的人生。窩在紐約皇后區裡的Je因它們而彷彿與Ja共處巴黎,僅有的光。兩位女性分別詮釋了兩種不同的人際關係,Ja是Je的學習對象(一種自我精神層次提升的隱喻),一邊驅策自己面對真實生活的變數,一邊審視著與夫的婚姻關係。

關於味道,我們提過太多了,知道與品嚐的也太多了,但是距離「實踐」卻又是遙遠遙遠之外的事。說是為了所愛之人學習料理,但事實是,那是一種繁複疲憊的付出。一天兩天…一週兩週…一個月兩個月…很多時候,更可能像是共赴旅途一樣,因而顯見更多彼此的理念與意識上的差池。

在愛情裡,氣味與口感一樣重要,每一段關係的發展亦可能以前菜、主餐、宵夜與甜點之姿而有所情緒調整,平淡、浪漫、孤單與溫暖等等,都將影響料理的食材選配、調味濃淡、烹飪手法…一頓晚餐既是一份給予的心意,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心情。本書以輕盈淡定的筆觸(文風與繪風)呈現少有的食譜風格,將愛情與味道做了恰如其份的對比和隱喻,無論閱讀、料理實作都可以在持續翻頁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象徵對方的、未曾設想的以及心中早已隱隱躁動的情緒氣味。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良」一詞是日語中的居無定所、無人飼養之意,起初和毅平這樣談論起流浪貓;像黑澤明電影《野良犬》一樣沈穩厚實,如生命之鍛鍊,又如書中所述:「如果貓可以選擇,不知他們會不會想要坐車去更遠的地方。」會否不是貓選擇流浪,而是流浪選擇了貓?

 

 毅平的攝影世界裡,貓是獨立的社群,一種與人同等質量的存在,一幀一幀雋永的畫面裡,聚焦在貓的生活狀態、環境依存關係,兼及對自身人類世界的關照與隱喻。想起自己曾有段時間固定在機車上擺放幾罐貓食,試圖餵給夜半流連街邊的貓仔,記得他們總有著異於犬類的纖細敏感,不討好不吐露情緒不一定接受我自以為是的善意…似乎從他們冷冽的眼瞳中,看見了原則、看破了虛偽。彷彿浮華城市的隱士,出沒於露台、廟宇、雜貨舖…毅平記錄了貓的日常之美,也是自我生活的探尋,那些被遺忘的安靜角落、鄉村田野、鐵道與廢墟;鏡頭捕捉了真實的浪跡天涯,貓的步伐在書頁裡機靈躍動,黑白敘事中,讀者得以循群貓身影,穿梭於久違的人世情感之間:歡快、孤單、憐憫與溫厚。人貓平等,並無二致,只是我們需要被提醒。

 

職業尋貓人的攝影經典,毅平以眼看貓,從貓中窺人,我們所需的一趟流浪就置存於本書,以貓步、沿著浮現存在感的輪廓,持續前行。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是舊金山住宅區一家重複經過多次才得以在某工作空檔造訪的餐館,和友人靜靜在此用餐,靠窗桌面除了沙拉、餐食與飲品之外,持續有陽光悄悄在調整輪廓,隨時間行進而漸漸傾斜流轉,亦在街道有路人途經時,偶爾遮去光源而遁入生命之影廓,一道一道告知著:那是生活那是生活那是生活…在我們共享的餐桌上。 

食物與生活的關係,永遠是最密切的。與凱華約定新書後,因緣際會在她的協助下,早先完成了一趟舊金山拍攝案,幾個工作日內團隊跟著她穿梭在灣區日和之中,她的身影永遠像連續晴日一般,徘徊在所有人周圍,一如她在當地的生活,無論憂歡喜怒往往可藉由適切的食材融合與料理之心,換得一種餐桌上的抒情:屬於當下的心緒,在氣味與口感的反覆揣摩、推敲中,從流理台到網誌社群與實體書頁(然而、此皆奠基於心性之上)…將生活意念真切地傳遞而出。

 那時曾走過她書中所述的部分場景,城市面貌附和著高低起伏的街道態勢,忽而雍容忽而急促,一如我最喜愛的Valencia St.總能在小步節奏中,找到街店落地窗面的折光裡的自己;而那正是凱華最重要的一道料理工序——調節自我呼息,正視生活,有關各種情感以及消逝與建構並進的城市種種。

在這薄霧之城,她穿繞於熟悉與陌生的街道之間,尋找合宜的食材與靈感,以呈現最符合心境的色香味:一碗生魚片丼飯可能是思念、一份香橙起司司康可能是人生體悟、一盤檸檬雞香料飯不僅是對自己的犒賞更是對未來的嚮往…而我們坐在那餐館甚久,餐食早已用畢,只是捨不得離開那樣能觀看全幅街景的寧謐時刻,瞬間不知為何想到《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裡Gene Kelly的漫步,雨勢甜美、萬物喜樂,每一水窪上的踩踏都充滿了抱擁的暗示。而在不遠之處,海灣霧起,生活持續著故事的契機;記得那餐館的名稱是與美麗諧音的「Beautifull」,而在凱華的灣岸餐桌上,正迴旋著那樣的一首氣味之歌。

 「願意為某個人下廚,那是一種很深的在乎,也是某種隱匿著的愛。」她說。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聽聞阿里巴巴,心想哪種人還在玩這種一千零一夜或四十大盜的梗?沒想到一出來是外貌距離想像太遠的馬雲、沒想到不久後他竟與「首富」這樣的詞彙有所連結(無論世界或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首富,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吧)。總覺得他就是自己旗下行銷產物「光棍節」的代言人不是?

後來許多場合看見他的講演實錄,突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不僅決定在那些看不見的才智或機運,更多時候、他的所言、所談甚至才是能完整詮釋自己的成功的最關鍵因素(看看那些在舞台上推銷手機的人們,有的大方得體、有的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老土)。

想起許多眾人齊聚的歡愉場面:校園的團體分組活動、軍中的同袍小組交誼、公司偶一為之的同事聚餐、所有今天重逢明天忘掉的國小同事會…一旦遭遇那些因人數有限而無從隱匿卻又明知只可能在表面草率為之的儀式性場合,我便宛若失語症患者般地只是聽著,總是如此。不知如何言說自己,或、不知如何面對自己以外之擁擠情境…

本書可完整窺見成功者如馬雲,究竟如何在各種「面對」的狀態裡充分「詮釋自己」,無論順勢或困境、迎合或質疑…多數時候、他總能以經驗與智識應對,藉由各式情緒展演,適度傳達出每一提問的當下所該給出的適切態度:強硬、果斷、溫厚或者煽情,無一不是如何說話的極佳範例—

「短暫的激情是不值錢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最賺錢的。而不能經受挫折的激情只能算是衝動。」「首先,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只會讓你越來越煩躁。我們到這世界是為了做人而做事,不是為了做事而做人。當你遇到事情時,你別抱怨,你只需拿出行動來,拿出方案來!」「人生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經歷。多花點時間去聽別人是怎麼失敗的,少花時間去聽別人是怎麼成功的。很多正確的決定都是很草率地作出的,而很多錯誤的決定往往都是很細心地作出的。要學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獨特的觀點去做任何事情。無知者無畏。只看見別人都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要有自己獨特的眼光、見解。」…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努力擺脫張志明,最後我發現,我變成了另外一個張志明。」 ——余春嬌 

在《志明與春嬌》,誠如片名,偏向以全男性(雄性)語法與觀點去解剖當代香港的男女關係,女人(包括春嬌)成為在男人間流轉往返的光點,而光點的閃逝,決定在於男人。來到續集《春嬌與志明》,情緒的重心來到女人身上,當兩人離開熟悉的城市,北上北京,生活的本質便形成以工作與未來人生為重的局面,社會現況再次如上回的禁煙令影響了男女對愛情的想像。當志明必須正視自我的異鄉生活時,便是成熟的契機,即便遇見了北京的年輕新女友,可一旦距離拉開,反而容易讓人看清真正該珍惜的事物為何?

兩故事互為表裡,浸淫在青春歡愉裡的前集,時移事往,再甜美的時光在殘酷現實中,一樣只能逐漸衰老,愛情的本質從來就不是穩定與不變,不斷在改變的兩人同樣會改變彼此,是謂適應與調適,愛情之美在於其間成長與修訂(個性、慣性、耐性等等)的過程,余春嬌變成了另一個張志明,無法為自己做出另一種想像,而張志明終於願意改變,即便難度甚深,但對他而言,「願意」與「瞭解」便是可貴的第一步路。

愛情裡的每個人總是像交互感染的菌體,持續不斷被對方某些習性所傳染而變異,開始吃青菜開始愛狗開始在意造型穿搭開始不時流露幼稚的言談…同時也明白對方是因為自己所不認識(當然也可能認識)的某人而開始懂車開始愛打圍巾開始喝黑咖啡開始放棄鄉村樂改聽搖滾…然後所有的志明與春嬌反覆交互作用,被另一人的習性所改變,變成某種綜合型菌體,慢慢可觀察到自己前所未見的完善與美好(我們總愛說,對方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是?);然而、卻也因而強大到…我們漸漸對於失去愛情的悲傷痛楚開始產生抗體甚至免疫,以致失去絕大部分的悲傷痛楚。

彭浩翔以擅長的細膩與瑣碎兼具之語法,示範了血淋淋的愛情,都市高樓裡無處不在發生,春嬌志明僅是一微渺縮影,從中投射而出的是更寬闊的當代情愛面貌,無論各種生活層面都可以有其解讀愛情的角度。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F1243  

「為什麼會有一個路牌指引我們去到所有目的地,生活的所有目的地在哪裡?」—《香港仔》

 

記得初次與彭導會面,是在他常居飯店的餐廳,他模樣與過往新聞資料印象中一樣,T恤短褲球鞋一副潮樣(香港演藝圈人真的都很有型),實在很難想像這樣大小孩模樣的人竟然已經有十部電影作品。我們多半像兩位不斷低級批評其他人電影的憤青(喔對、我真的喜歡彭浩翔作品,因為聰明因為樂於嘗試沒有人在作的部分)並且沾沾自喜。 

我想、許多人眼中的彭浩翔是不正常的吧,除了處女座的行事龜毛、偏執,更多是對自己作品(電影、劇本、文學)的固執與眷戀。當在編選這橫跨二十餘年的文字作品時,不時能感到作者對於文字的高度主控性,亦即完全主觀,他永遠在陳述自我的意見、想法、憤怒與孤獨,有關愛情、慾望、志業與社會之間。香港像是一個隱喻之城,在時、空間的變動裡,他試圖尋找的是「正常的」(或他自以為正常的)價值觀,所謂的良善。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是台北?企畫之初,在捷運夜車上想著,這座每日反覆途經的城市,究竟還有多少自己未曾經過或知悉的景致?車廂搖晃,窗外持續是那些尚未熄燈的樓廈、周圍繞著飛蟲的街燈、視線稍遠處流動的車燈…凡光亮處,一如攝影之光源,無論亮度多寡皆能成為一幅畫面的契機,而那關乎視野的延展性與覺察的敏銳度。

看過伍佰的諸多城市攝影作品,關於橋的記憶猶深,大量的橋樑、橋墩與橋面,回頭揣想他持續移動中的工作與生活,我更想知道橋的兩端,他所告別的以及等候著他的是什麼?

於是台北。他說,「伍佰拍的台北,還是伍佰,不是台北/是伍佰的台北,不是台北

或因早已慣常的生活模式而讓自己再難以看到屬於這城市的弦外之音,淡水線板南線忠孝東路中山北路…而其實我總在不經意走過雲和街、臥龍街等處才偶然被那些寧謐靜好所撼動,想留下來,留在那能量強大的狀態之中,又譬如伍佰的攝影——在那異鄉人身份裡所存有的城市的模樣。一幅幅流轉不止的作品,這個玻璃光幕映照之城,黑白述寫的輪廓,是生活痕跡,亦是生命力的投射。

那些不安的(風災廊道枯枝)、悠然的(餐食步行夜燈)、開懷的(舞台與盛宴)、細膩的(人的情感互動)、焦慮的(空曠與寂寥)…在伍佰的角度與觀點中,盡皆成為一種狀態,亦即人的處境;翻頁之間,更可能看到的是呼吸、情緒與當下的真實。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記得目前公司所在的土城明德路某段,原是童年時寒暑假和堂哥們一起打棒球的超寬道路,廿多年前,往來車輛甚少,時光靜謐,附近北二高建地仍一片黃土泥濘。那時,道路兩側的成排獨棟樓房,在孩子眼光裡,盡皆巨大而充滿新世界魅力,而我忘不了曾為了飛入某戶人家中的棒球,按了電鈴、羞赧地向一位嬸嬸說明後,悶著頭到頂樓撿回那顆當時仍奢侈以致需反覆使用至變形的球。堂哥說:那是豬哥亮家。起初不信的我,後來某日果真看見膚色黝黑的豬大哥於自宅門口洗賓士車(那是他意氣風發、無需跑路的時代),那是我們小時候,依然對此刻及其之後的事,充滿好奇與想像。

當隨著Yen-J的記憶跨越舊金山金門大橋來到Navato的老家門口,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孩提的模樣,想起童年住所如今外觀環境遷異並想像其中究竟住了另一位什麼樣的孩子?反觀Navato那一如我們透過各式媒介所見過的美國夢式住宅區(平房車庫草坪灑水器郵筒…)景致裡,Yen-J又如何觀望著童年的身影?親手摘植的樹仍在、現已顯得太矮的籃框仍在、鄰居好友的父母仍在…那麼、當初各種階段性理想和目標有否一步步抵達?甚或午後的陽光是否同樣溫煦?

無論在舊金山或台北,所有孩子同樣期盼著世界、渴望明日,可能是一堂迷人的音樂課或一場終得以排上先發的球賽,當看著Yen-J熱切地介紹童年時代給大家,便能相信他是那種永遠明白自己所願何在的人,而亦將永遠行走在自己的節奏之上。充滿自由與色彩紛呈的舊金山,每一條街道巷弄,皆有獨特之風格與名姓,Yen-J的記憶被日光與黑夜細細劃分,隨心所至走下去,除了自身的音樂之路,更可見他於城市中所汲取的各種靈感,關於生活、工作與人生…以及那位始終站在心底深處最珍貴的赤子。

他在〈USA〉裡寫道,「理想的世界從一個點連成線/一步又一步的實現/I don't know how to tell you how glad I am/我還站在這裡」如果不曾記憶過,便將無法得知如今一切是否如願、安好,在Yen-J輕盈愉悅的步伐裡,我彷彿走回過往坡道巷彎裡的老家,一樓庭院裡鄰居的櫻樹開了,爬牆虎沿電線纏繞而上,來到我們三樓家的陽台邊,我看見客廳裡時間的光影,看見了自己的小時候。

L1010966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是J的提問:聽不到或看不見,如何選擇?一定要嗎?然而、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是否一定而是怎樣才好?簡單的提問,確讓意志停頓甚久,百無聊賴之際,突然就進入深層的鬱滯與恐懼中。

《寂地》裡的HB如同人的一體兩面,前者對末日世界裡零星的殘存者有著孺慕之情,後者則為了確保自身安危,選擇拒絕「其他」人類的存在。滅絕性流感、血液疾病、恐慌、末日荒蕪…HB的概念同樣建構於恐懼之上,前者是寂寞,後者是生命。

「不管你在想什麼,沒有比這裡更安全的地方了,也許整個地球都沒有。我們有周邊陣地,水源,電力,食物,武器。一旦獵物變少了,我們離山區也很近。我們沒有內亂,沒有鬥爭,因為這裡只有你和我,我們不會分裂,不像那些摩門教徒或是外面那些根本活不下去的人。我們保持生活簡單,我們就可以活下去。」BH說。

H駕駛飛機穿越在寂靜的天空,他想著什麼?故事宛如一個演員全遭裁撤僅存布景的劇場,獨自感受無需與人共享的世界,那即是真實?或者,只是一種表象式存在?H憶及亡妻、哀悼身旁老狗的死去以及心中不斷熠熠光閃的遠方的訊號…同時是與自己的對話與存在之證明。當置處於一極度孤絕之境地,地球生命流動如常,溪水、日光、陰雨,人卻因而在空曠的時間中,逐漸暴露了萬物之靈的弱點:對於畏懼(無人陪伴的今日、無人等候的明日)、傷懷(無有節制的離去與唯一被留下的自己)與失去定位(何為自我的真實與價值皆已無從驗證)的難以適應。

如此末世光景,眼見能否為憑?或你仍否願意相信?一如空無的天空,H始終航行在慣常航道上,或許他相信世界所看不到的部分,生活尚且持續,只是無從聽聞、無從發現。空白時光無限延展,人與人之間不再有同一族類的文明與判斷,然而、各自心中所堅守的底線為何?身處寂地,你是H或者B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