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編輯‧幕後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想擁有一本關於營養的家用寶典。不管是在外地唸書、工作,為了生活(經濟)壓力,總難好好兼顧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這次藉著編輯營養師江奕賢的新書,好好吸收了該懂的生活與營養知識。

我是標準的挑食者,很多食物不吃,肉類攝取尤其嚴重缺乏,從小就被長輩念這麼多東西不吃難不成想成仙?當時我心裡嘀咕的,是眼前這些食物本該有完整的形體,想到難免不安。但家長是不願理會的,他們會逼迫我吞下鮮美的帶刺魚肉,滷得發亮的肥豬肉、老爛到入口即化的菜瓜……幾乎每次我都是含著眼淚捏著鼻子一口吞下的。

至於從小被老媽說營養不良的我,現在有受到什麼後果嗎?暫時還看不出來,但或許有慢性影響只是時機還沒到(天啊,想到就頭皮發麻)?成年之後,我挑食的習慣沒變,長年在外讀書工作,也都是靠小吃店解決三餐(嚴格說是兩餐),我的個性又龜毛,住家附近的餐飲店被我列入黑名單的不少(理由林林總總,比方上菜太慢、不喜歡服務態度、價格CP值過低……好吧,我先承認我就是朋友口中的奧客),選擇一少,營養怎會均衡呢?

雖說我不是美食主義者,但仔細想想,我太刻意忽略健康問題,以前還可以仗恃年輕,現在的年紀似乎該正視身體保養與健康飲食了。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約十歲以前,每個週日往台中各大遊樂園跑是家庭例行公事(以前週六還要上半天課、半天班),但二十多年前的遊樂園選擇不多,跑來跑去都是亞哥花園、東山樂園、卡多里樂園,再遠就到苗栗的火炎山、南投溪頭的杉林溪,其實玩到後來,幾乎只呈現我們幾個孩子坐在停滿貓熊碰碰車的廣場邊,百無聊賴看其他孩子吆喝衝撞的畫面。

太密集出現在固定的地點,與這些地方的情感就顯得生硬,就像當時都由老爸載著一家人出門,但脾氣不好的他總會在旅途中為某些小事大發雷霆,老媽需要出來打圓場、脾氣拗的小弟會直接挑釁作對、小妹會哭鬧整路,而我則是最倒楣的冤大頭,大人的氣往我身上出,說實在的,後來的我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出了門總得有罪受。

說得遠了些,我只是想聊聊旅遊老地方的舊感情。一邊看著《老地方,慢時光》,難免想起那些早不存在的兒童樂園,多感傷啊,書中的老地方還健在,但我小時候常去的民營樂園都走入歷史了,那些年少回憶就像老卡通,滿心期待有天重播,但電視台總無法感應心聲,結果後頭的新節目堆疊而上,久了自然都忘記曾經眷戀過。

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編,雖然自恃方向感極好,卻總無出遠門旅行的機會,一來性懶、二來家有貓狗無法放心,直到這幾日,終於去了一趟花東,簡單的三天兩夜,圓了我帶狗遠行的夢想。從念大學開始,小編和老同學總會相約去一趟花東,有些地點是舊地重遊,有些則因私人旅行新增,也就沒有為了和友伴相互妥協而留下的遺憾。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小時候家裡電視沒第四台,放學回家後只能跟妹妹一起在沙發上打滾,閒的發慌之餘,期待晚餐的菜色就成了少數的樂趣之一。當時的我十分挑食,只喜歡吃雞塊、薯條和玉米濃湯這類很得小朋友胃口的菜色,其他東西是連一口都不願意嘗試。但雞塊薯條不是天天有,所以常常是湯泡飯就這樣交差吃完一餐,被媽媽打罵一頓後才被迫把其他菜挾入飯碗裡(不過也只挾個一樣吃一口來交差)。也因為我們這些小孩極度挑食的關係,餐桌上的菜減少速度十分緩慢,隔天的晚餐常常出現昨天出現過的菜色,甚至到後天還是在餐桌上,最後還是靠著媽媽把剩菜給全部吃完。 

長大後變成外食族,有時因為沒錢,常偷吃同事的食物來止餓,對於用錢買來的食物也會格外的珍惜,儘管吃不完的食物也是打包帶走(帶回家給媽媽吃”新鮮”的剩菜),那些時候就會深刻體認到「有得吃就好」。有時假日在家,看著媽媽獨自一人吃著剩菜的背影,總是會默默替媽媽感到心酸,但一旦幫媽媽買外食回家,媽媽卻總是生氣地說「幹嘛買?冰箱還有東西,不要浪費錢啦!」,好心卻被打了一槍……

這種對食物珍惜的心,還是得到長大後才能懂得吧。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 empty andaching and I do't know why”Counting the cars on the New Jersey TurnpikeAnd they’ve all come to look for America…」關鍵字,〈America〉,Simon & Garfunkel的、我們的。

那是自大峽谷返回洛杉磯的車途,一日工作行程之收束,大面車窗可清晰望見遠方完整的日落,仙人掌科植物、沙礫、鋪滿美式字體的破舊招牌…光影中時間的變化極其巧妙精微,彷彿遭遇了遼闊世界的全景,喔、這是美國,世界的縮影(完全忘了早前所遇簽證海關等難處)。不免想起Jack Kerouac的《On the Road》,浪蕩而漫無目的的追尋與前進(又或年紀輕得還能演嬉皮的Jack Nicholson的《Easy Rider》),人生似乎該有那麼一刻是屬於自己與世界完全親近之時,滄海一粟,可往往在心裡停頓為巨大的瞬間。

或許吳定謙的《66號公路》就是我們這一代的《On The Road》吧。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覺得,山林解說員除了轉譯大自然的語言之外的第二義,即是讓人學會—聆聽。

羅氏鹽膚木、琉璃苣、黃尾鴝、假澤蘭、黑冠麻鷺……我永遠無法記得關於它們的事(也可能終將無緣見面),然而,我喜歡聽著這樣的事。解說員一如擅於鋪述古老寓言的典籍誦者正為了迢遙而來的朝聖者眾、娓娓道來某些宛如幻術般的字義。

這是圓恩的獨特能力(如「復仇者聯盟」一員)而讓人願意靠近(雖我未曾造訪梅峰卻始終將之視為固守於情緒大後方之修復再造場域—終有一日需前往之處)。多數時候,我們所欠缺的不是時間而是意願,太多限制與牽制,導致無法全面性地觀照,以致漸漸喪失了聆聽、相信與想像的能力…無論花、鳥、樹、木,自然裡的每一處細節彷如微觀之宇宙,當你靠近而感知、經驗、體會,皆能在其流動的生命狀態中,獲得巨大反思。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有一個小廚房,是我從學校畢業後在社會求職打滾時,對於租屋處最奢求的夢想。其實我不太懂作菜,但喜歡作菜。一個人在廚房裡的時間,並不是浪費,它有更多比重必須被放在即將完成某件重要大事之上,如此才能凸顯這段時間的意義所在。

我記得第一次作菜,是向廚藝精湛的大學室友請教「如何作一道懶人料理」,可以讓我在已經沒閒錢裹腹時勉強度日。他教我作了豬肉燴飯,只要簡單的豬肉和青江菜,想要顏色好看些,就切一些蘿蔔絲,既然我不懂火喉拿捏,就直接等火開油滾後全丟下鍋就是,倒下芶芡再來回翻炒,估計不用一首歌的時間最後把乾癟冷放冰箱好幾日的一碗白飯倒進,一盤香噴噴但不知口感如何的豬肉燴飯就此成形。

那時候我三天兩頭就下廚演練,甚至以為自己炒出了心得,上書店看的已經不是課堂用的文學書,而是先走到食譜料理區看家常菜的作法,步驟看起來都懂,就只是少了實作經驗,再後來為了肯定我自己,花了兩千大洋在大賣場依照義大利麵食譜買了豐盛的食材和調味料。儘管拿起標籤左看右翻也看不出名堂、連把它放進推車也會心虛,但最後心一橫、牙一咬,還是頭也不回結帳去了。

最後我一個人在廚房裡忙了兩小時,義大利通心麵管比我想像中難搞定,幾個室友在我強烈驅離下不得靠近廚房半步,只得在客廳聽聲辨位,大聲指揮疾呼,「水都滾到聽見了啦快關火!」、「來回炒三次就好趕快起鍋!」……如此戲劇化的結果,是所有菜色全都進了垃圾桶,室友說,這種東西吃了肯定拉肚子,至於我的心意,他們明白就好……

坦白說,願意下廚和懂作菜是兩回事。我的廚房生涯暫時終結了,卻仍念念不忘再拿起鍋碗瓢盆的企圖心。作菜不容易,那純粹一些的麵包或蛋糕有沒有機會呢?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行本書之前,我始終想著一個遠走的理由,一間民宿、一台筆電(喔、這應該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實在厭惡它)、一點旅費、一堆待解的疲勞、一個月…遠走與久留(什麼時候才有這樣的時機)。當自己的心態成立了,即便只是熟知或時常聽聞卻到達不得的島嶼一側,大隱隱於市,同樣足以帶領一個人遠走高飛。

在大慶的書中,讓我轉換了另一種呼吸模式,放鬆而舒緩,每一景致都彷彿錯失於自己身旁的稀礦時光(巨木並肩縱走的司馬庫斯、停在時間偏旁的漢本車站、海風耳語的加路蘭灣、充滿故事感的達悟地下屋…),重新撿拾、檢視,撫觸。

我想起過往的南投經驗,乾焦的草莖味、溫和綿密的泥味及美好情懷…記得於霧社繞了許久的午後,錯過為數不多的班車其一仍神態自若,或因無太多預料與假設,以致鬆懈於山城。索性徒步上行,又或此處的安適讓人放心交出自己、細膩地呼吸,每一門牌、信箱、盆栽都成為一則神秘的宇宙…步行累了,隨一中年夫婦便車上行,彼此問候、互訴為何而來,瞬刻裡所有人皆如此相似,平衡於同一種前進之中。

或次日往廬山車途,逐一辨識越過耳旁的聲音是山犬、歌謠、是一陣落葉的痕跡…幾名拎著籃球的原住民孩子於春陽落站,矮房、石桌、曬衣、菜香…(突然我想留在這裡,和他們一起奔入時間的向光面,不再孤獨)持續攀轉的路途,像一道描金的虛線,秘密地在意識內陸留下索引的依據。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怎地,我總是會不時想到「痛楚」的感覺,譬如騎車時過交叉路口時幻覺側方來車失控撞上自己(一如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尾聲Javier Bardem被攔腰衝撞的激速真實感)、譬如高樓憑欄時想像騰空而落而身軀與硬地面之強烈接觸…

那是什麼樣的感覺?當Martha TabramMary AnnPolly NicholsAnnie ChapmanElizabeth StrideCatherine Eddowes她們接續被手術刀刺入並開膛的瞬刻感受為何(刀刃的冰涼或鮮血的溫暖)?

那是一種極其神秘(且鮮少人有意願主動探詢)的感受。想起電影《驚心動魄(Unbreakable)》裡將尋找超能體質者視為終身意念的超劣體質者,擺晃的天平必有極強與極弱之兩端,所以他不惜壞毀生命道德的平衡以誘出超能者…於是有開膛手,傑克(及其他更多可能叫馬克沃克邁克等等的相同癖性或說對細膩痛楚的尋索者)。

「我的雙手開始顫抖,幾乎能感覺到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在柔軟的肌膚表面上穿刺與切割的滋味,我渴望這樣的感受,殷殷企盼著隨之而來的汩汩鮮血……」

本書中意圖傳遞的並非兇案的本末與虛實(確實在那樣龐大史實與杜撰難辨的架構下,所謂的真實性是一道迷人的暗鎖),而是持刀者對血與旁觀他人痛楚之迷戀,宛如一朵花之頹唐,他需要、他製造,也或許當我們目睹著橫陳新聞媒體篇幅的各式慘劇(死亡的逼視,死神的技藝)時所泛起的微微疼痛,其實是心底最無從宣洩的感知—隱微的被虐癖(可以繼續延伸的譬如置處於感情裡的)。或許JAMES CARNAC以手術刀鑿開的不只是數名女子的胸膛而是我們鮮少被提及的嗜血性(武器可能是愛、言語、慾望與財富)…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在短短的兩年之間,累積三本作品(兩本兩性文學、一本瘦身書),足見薇薇在網路上擁有一群支持的讀者,他們除了看薇薇在部落格張貼的文章,等到薇薇把一段時間的創作發表出版,他們一樣情意相挺。

這樣的感覺,就像薇薇從一開始寫文章時,就以療癒天使的身份給許多受傷的人安慰,總是不離不棄守在他們身旁。也就是這樣有來有往的互動,讓薇薇和她的讀者粉絲才能成為一同成長的心靈共同體吧!

在編輯稿件的時間裡,小編我透過薇薇筆下的故事快速閱讀了許多愛情,有的似曾相識,有的對我而言簡直是鬧劇一齣,但說到底,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要怎樣愛才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成為對方也想要的人? 

近日恰巧看了電影《轉生術》,首集《畫皮》當年就曾經感動過我,狐妖眼中看見人情,卻強行奪愛,介入不被世道允許的關係中。狐妖最後奉獻自身妖靈,以犧牲換回了自殺殉情的王氏夫妻。《轉生術》劇情設定在五百年後,狐妖從寒冰地域脫困,她念念不忘五百年前目睹愛情神聖的那一刻,以為只要變成人就能體會什麼是真愛,於是有了《轉生術》跳脫文本《聊齋》的格局與企圖心。 

想得到愛,就得變成人。這是狐妖的信念。小編一邊看電影的時候,一邊也難免嘀咕主角愚蠢,想愛卻不敢說愛,有的則是不該愛卻無法克制的愛。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電用品多半找女性來拍廣告,女人被賦予了洗衣、煮飯、打掃及帶小孩的天職,嫁人是女人一生的幸福。

於是乎,當《犀利人妻》電視劇謝安真和藍天蔚握著手,「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結局讓許多觀眾所守候的幸福落空,女人最後沒有選擇男人,還從家庭主婦變成了擁有事業的都會女性。

動作片裡好人永遠可以打倒壞人,愛情故事裡王子與公主應該要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媒體、名嘴、網路和長期支持這部戲的觀眾熱情澎湃地討論著謝安真的歸宿,社會集體的價值在那「握手」之間一夕崩解。

最終,女人,其實可以「做自己」,電視劇《犀利人妻》反叛了我們所熟悉、慣常的體系,再度拍攝電影版《犀利人妻》,不論製作人是否深陷於商業兩難或試圖將自己一手斷裂的符號價值接黏,至少,謝安真的歸宿不再是觀看的重點,而是能否在這樣的意義空隙中找回屬於遺失的自己和感動。

人生的挫折無法預期,電視版《犀利人妻》帶著觀眾一同從失戀或離婚當中走出來,而電影版則帶著觀眾重新尋找幸福。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中午(晚餐)吃什麼?」這是我與同事們日復一日的關鍵命題,便當小吃西點速食…在口味適切的前提下,久而久之,從選擇題變成了是非題,吃或者不吃?而東西就是那些了(另一致命選擇就是711)…

後來棚拍當天,吃著梅子用來拍攝的那桌飯菜,明太子散壽司、炒蘿蔔乾、梅汁紫高麗、蜜汁核桃柴魚片(後三者小菜才是我以為的料理中最偉大的部分)…已經無法記憶多久不曾在飯桌上專心吃食了,我是指真正的吃飯時間,譬如過往在上午第四堂課的小學課桌椅前靜候倒數最後十分鐘,講台旁的蒸飯箱早已提前逸出米粒與飯菜熟熱、飽滿的食材香氣,雖略顯紛雜卻讓每個人渴切異常(當時我們便簡單天真地以為這就是一天的快樂了)。多年後才發現,當時所擁有的其實是一種能放心讓自己安靜下來的能力(孩子時候是那樣地容易專心),那將隨時間與生命慾望逐步消失殆盡,而此刻我已進入那種只能在麵攤座位上看著幾乎已能默誦的菜單去挑選較能調適本日情緒的菜色(湯的或乾的或切點小菜)—不得不與被迫的生活。

於是,可以回想起上一次吃飯時間嗎?嚐到米粒的嚼勁與水分、嚐到食材的鮮味與口感、嚐到富有層次的調味與煮食者的情意…

梅子說,一年365天裡,「過日子」比「過一個年」重要多了。然而,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成為那款人,在制式的晨昏起落、交通路線、工作內容之範疇裡,找到每一時間環節之意義;一如便當裡分層別類的營養均衡之主、副菜與配色、提味之小菜,當打開飯盒,看見更多的是挾藏其後的龐然心緒:關懷、分享與愛。或許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可以因某人(或某種情緒)下廚的人,但我們能做的是,學會去品嚐、體察他人那些彌足珍貴的心意;寧可笨拙、單純如懂得不多的孩子,相信每一種營養價值、相信每一道菜的存在,永遠不會將吃飯時間讓給其他。

飯菜可以分享彼此,但吃飯時間,永遠是自己的,那時候我們心裡都是這樣以為的…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便車,暖暖提到了很多人,各種國籍(與各種念頭)的司機、沙發衝浪主人,甚或是街頭偶遇之同行者,卸除語言、髮色、體型等等屬於人的外在差異性,其實每個人皆如此相似—我們都曾偶遇在城市某處迂迴迷途的負重的外籍旅人而一時心存同理卻因語言之窘困反倒害羞地遲疑不前的情緒。那是一種多麼細膩富有層次的人類情感吶…

然而、我似乎再也無法想起那些了、甚或再沒有那樣供以細細回想的時光了…

我發現自己(你們也如此嗎)越來越慣於讓一切被任意忘失了…那些從身旁短暫離去或閃身而過的人,竟就不再復返了,只是眼見並記憶那種離開的畫面,傷逝而飄零孤寂之感。當暖暖聊起了法國的D先生、愛爾蘭的派迪或挪威的艾瑞克,我總是想,或許是因為擁有這樣可以自然、熱切地與人靠近、共處的能力(我想起了謝怡芬小姐)而使這些文字不僅是片面之詞,更充滿畫面之立體輪廓與聲音線條。而是否這已成為此刻我難以抵達之心境,當每每閱讀此類壯遊個人斷代史之書,心中不禁感到對自我生命的愧疚、挫敗與遺憾…

理論上,像我這款是無法遠行的。因總預感到了陌生、失衡(喪失既有的生活慣性)與每一次遠離的酸楚。The Eagles的〈Desperado〉歌詞是這樣寫的,「Desperado/Oh, you ain't getting no younger/Your pain and your hunger/They're driving you home/Freedom, ah, freedom/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g/Your prison is walking thru this world all alone」

突然想起一些曾所計畫過的遠方:冰封的灣岸、高緯度的街衢、臨海之窗…某日或將獨自抵達,或終究無法啟程,但我無從得知我所能做的還有什麼、我預先發現了自己靠近的一切終會遠離,而所有的等候便就返回原處,淡化,稀薄,歸零…像城市的一棟建築、一棵兀立的樹。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演藝圈最幸福的情侶檔孫協志和韓瑜終於結婚了(聽到這裡,通常要放鞭炮外加掌聲鼓勵)!小編L因為長期和協志配合出版,所以基本上都能得到孫氏夫妻的最新重要近況!也因此深深體會到要幫人保守秘密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幸好我夠宅,也沒有鎂光燈會對著我,因此我可以很順利讓這些事情「聽過就忘」,反而跟著大家一起接收最新消息時,還會有同步UPDATE的鐵粉心情,一直發出「喔喔喔!原來如此!」的驚嘆。

幾次和協志和小瑜碰面,和他們討論新書製作,從《幸福花嫁的決定》、《氣樂東京》到《永志不瑜(愛的故事)》,在我眼前都是一副鶼鰈情深、夫唱婦隨的模樣,真的是羨煞旁人。雖然小編近視甚深,但目睹這般恩愛的畫面還是頗為刺眼,每次和他們道別後還是會心生一股羨慕又嫉妒、陷入自言自語的小劇場模式。但話說回來,他們即使連鬥嘴都看得出好感情,這就是感情最好的狀態,好像天生就注定是該選擇彼此為另一半那樣自然。

小編是相信一見鍾情、也相信天長地久的人。一旦看對眼,那可是天崩地裂都無法拆散的(就算2012年是世界末日也一樣,沒在怕的啦!),不過緣分這檔事還是最重要的,和協志、小瑜聊天的同時,我深深相信,如果不是兩個人有緣,又怎麼能在第一次見面沒有互動、第二次見面留下好印象、在接著剛好有了共事的機會(更何況還沒有對到戲)、最後卻在旁人都無法察覺的情況下滋長愛苗,所謂愛的真諦,其實看他們兩人就知道了,才短短不到兩年(兩年耶!看官們請憑良心說,你現在這一任交往滿兩年了沒XD)他們就決定結婚,而且口徑一致認為,不管媒體怎麼捕風捉影,感情的實在,其實自己最清楚、也最知道彼此的心意。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編喜歡省錢旅行,一來小編也不是什麼少爺,目前是沒本錢揮霍等級,二來是小編喜歡去的地方從來也不是以高檔消費著稱,恰巧幫我省了麻煩。

當作者鈺琦告訴我,韓國旅遊只玩首爾已經不新鮮,現在要開始去釜山了!而且釜山消費和首爾比起來,親民又不失品質的條件更值得精打細算的人去看看究竟。她說四天三夜的釜山之旅機+酒可以一萬有找,她說釜山的品質還是像個大城市一樣不會讓人覺得寒酸,因為這裡是歐美觀光客最愛的韓國旅遊勝地!

韓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大概就是首爾、釜山、大邱、慶州、濟州島等,市面上首爾旅遊書很多,但其他地點的旅遊書卻一直還沒蓬勃發展,多少也反應了旅人對韓國城市的喜好程度。就小編來說,我的確也需要一個看起來有旅遊內容、花費又不傷本、還能有喊得出名堂的旅遊特色。

和鈺琦閒聊,基本上會去韓國旅遊的人大概可分成兩種,「喜歡日本的」和「不喜歡日本的」(這應該不算廢話吧XD)。會這樣說,是因為喜歡日本的可能礙於經費因素只好就近選擇隔壁的韓國一償「靠近日本」的夙願;不喜歡日本的要在亞洲挑個旅遊城市,韓國經濟划算的特色剛好和日本高檔昂貴的行程有對比效果、加上內容物又相仿(總不至於像東南亞與東北亞比較之下有跳TONE的感覺),韓國當然就熱門起來了。

先不說臺灣人對韓國有多愛又有多恨了,純以旅遊價值來說的確具有競爭力。釜山在鈺琦的筆下不那麼繁華耀眼、但有穩穩的舒適感;釜山的事物看起來熟悉,不會有太異國文化的距離;釜山的山水景色宜人,臺灣人應該會覺得似曾相識……在這種新興的旅遊選擇中,唯一要準備的,反而不是早就知道的淺淺的荷包即可,而是充沛的精神吧!出去玩就是要有活力,尤其出國更要有一天當兩天用的打算(但不是走馬看花硬塞景點),而是要用雙倍的精神感受當地空氣、認真記下當時得到的感動……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編不太迷日本,但身邊有一群朋友,每年(至少行有餘力也有閒錢)會揪團去日本自助,看了他們的部落格遊記好幾年,滿園緋櫻與飄雪的街景都見過,也好生羨慕。日本,好像是去到哪都不會錯的旅遊選擇。

小編以前的出國心願,首選是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一帶,可能是受多了老師的影響,當年在課堂上聽老師滔滔講著只帶了筆記本、簡單衣物就隻身前往做田野調查,內容是什麼我忘了,但老師在蒼茫天地間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流轉的畫面好吸引人,出國就是要流浪而非觀光的啊!

再後來,日劇和日本旅遊節目盛行,日本的美好,透過螢光幕彷彿就能感受,我想去京都緬懷舊日時光、想去北海道看雪、想去輕井澤賞楓,一定要搭電車,日本的電車分明就是藝術的動態展現,要是經費多一點,賞景列車擁有大片玻璃窗、還有沿山巔海涯而走,肯定得試試。

看電視中的日本都是享受了,那親臨現場的滋味不知如何?小編的朋友約了幾年,就是沒和他們同行,旅行應該要一個人,或者是情侶兩個人。個體或者一體比較有意思,群體遊戲等來等去好不耐煩啊!但要去日本旅遊的事情也一直拿不定主意,單身出遊要去哪,對猶豫三郎來說是頭痛的。

旅遊工具書一堆,每一本複製貼上的旅遊介紹看多了也很膩,這時候協志的新書《氣樂東京──孫協志の東京小旅行》頗有自成一家的個性。協志的東京旅遊書滿足了部分對旅遊需要設定主題、需要特定景點的懶人需求,像我就是。我希望未來的東京旅行,是自在的,是只有自己獨享的;我是個挑剔的遊客,對於出發時間也很計較;我也不喜歡走馬看花、喜歡主題式旅遊,只是目前三心二意,還沒決定第一次要獻給什麼樣的東京。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從未看過「料理甜甜圈」,甚至房內電視是沒有幼幼台的(我只留下需要的台數並且為了避免浪費按鍵時間而刪去龐雜多元的頻道量只餘10台),倒不是那種幼稚的怪念頭而是難以再去親近那樣的世界了…

是的、是我的問題。

那日,我和老師坐在小學操場看台區,看著放學後許多留在校內分組進行課後活動的孩子(包括她正在玩合球的健康黝黑的小五壯男孩,天吶、這麼神秘的合球,現在早已不希罕了,不過背號17似乎同步與世界接軌),風輕輕吹,我一邊看著跑跳中的孩子,一邊對她說著自己的不安與煩惱(像面對心裡醫師那樣)…很久沒有讓自己留在傍晚裡了,寧靜、安適、沒有辦公桌與日常庶務,世界好像應該這樣才對,卻只有我格格不入,即便我如此想念著老師和許多童年的細節(而後來我發現自己的手機有十幾通未接來電)…

那是當初最愛的操場(躲避球足壘球四百公尺接力賽)。我能斷言那是生命最快樂的時段,於是想起很愛的詩句,「…當我們重新回來,物歸原主一些什麼,/隨即/準備離開/像一張週而復始的唱片旋轉/彷彿歌聲與歌聲之間的停頓/漂浮的鐵軌帶走無人的車班/比驚喜短,比遺憾長/在此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時間」(〈此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時間〉,邱稚亘)

我想起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這麼一次「大小姐」,她倆就像我們當初暗戀的可愛小女生,聰明、開朗、談吐自然,不像我們這些男孩就愛捉弄人、小心眼、怕丟臉…當大小姐扮演大廚、小廚在香蕉哥哥的指導下,一步步尋找生活中的料理創意(好多好多是孩子時候會被偏食的我挑掉的菜)之時,總讓我想起輕盈飄旋的單純小日子,彷彿回到了才在學習吃食青菜、認識各類營養素、初次面對鍋碗瓢盆的階段…雖然無法改變時間與記憶裡的什麼,但至少因此回去了…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那神聖與愛的國度,書名決定之時,所想的是「在那神聖與愛的國度……」刪節號代表的才是重點所在,它隱含了「發生了什麼」、「聽聞了什麼」等義,像一趟旅行的紀實與縮影,讀者關心的是作者在那段時日裡所留下的輪廓與字句,此時書被突顯了記載功能,宛如來自異地的筆記此為唐禹哲的耶路撒冷古城寫真記事的核心設計概念。

 

書的外觀採牛皮紙印藍,當墨跡沈澱,作用成一種特殊色澤感,畫面上的折痕、剝落感與當地報紙上的希伯來文字共同互動為時間與記憶共同澱積的舊日烙痕。長版封底掀開,首先看見一篇同樣被刻印在外封的前言,敘述作者前往以色列的源由,而被完全攤開的書中內裡才初次出顯現作者影像,藉此隱密感強化神秘的古城與旅途並貫徹全書的紀實性(無論選照、拍攝風格),而以紙膠帶手工浮貼的明信片同樣是令筆記概念更立體化的另一種試圖。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面上,減肥的書籍枚不勝舉,而購買者也趨之若鶩,每每總能在眾多出版書籍中脫穎而出。恰恰可以思考的是,當減肥書一舉拿下書市的常勝軍時,是否意味著現代人的身體以及體態出了問題,而需靠著減肥書籍減去自身多餘的體重?

 

一如羅倫․寇狄恩在《原始飲食法》所發想的:原始人沒有胖子!但是為何現今大眾胖子越來越多,是不是我們的環境以及飲食等層面出了問題,使得和原始人基因一樣的我們,必須面對肥胖這個巨大的課題~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時代到書店看書,首選是動物相關的科普書和散文集,出社會工作之後,漸漸沒有時間消化文學書,但還是熱中動物題材的出版品,也因為生活簡單平凡,礙於現實因素無法盡情享受一個人的旅行,只好把遠遊的夢寄託在書中。

那幾年市場上開始蓬勃發展旅行文學,旅遊類雜誌五花八門,每個封面都有懾人心神的魔力,當時每個月有限的零用金常讓我猶豫,里約熱內盧號稱第八奇景的耶穌像、城市光影虛幻唯美曾經入鏡電影《春光乍洩》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柳楊飄逸的中國水鄉周庄……這些從沒親眼目睹的地區爭先恐後向我招手,一本一本旅遊書收藏後,旅行的念頭開始在心底盤根錯節,我常想,像我這麼懶的人,即使在台灣選一天搭火車出走,也只是出了車站到達目的地,便算了了心願,那我嚮往的到底是什麼呢?

以前的背包客書寫旅行見聞,多半像是「國家地理頻道」,人文采風居多,像極了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系列品,後來的背包客要想再標新立異,或者說在書市上脫穎而出,必須有不同的觀察切入,有的談建築、有的談路上的那些人、有的聊瘋癲的行徑,而少數人真實將旅行的心情開誠布公,讓讀者明白所謂背包客並不是勇往無敵、並非一卡皮箱走天涯那樣帥氣,他們必須正視自己對旅行的堅持所為何來、他們也可能整天碎語甚至像《轉山》所寫的無語問蒼天。

張瑞夫所寫的《生活在他處》並不算是一本旅遊見聞,在許多繽紛多彩的旅遊書中,它格外顯得質樸,是難得以作者自身為出發點的作品。張瑞夫一百零五天的旅行,從印度出發,經歷尼泊爾、新加坡、越南、寮國,在熟悉的泰國作旅行的結尾,並以友伴跨越國界相逢為本書留下美好的註記。他難能可貴將自己脆弱的一面記錄下來,任何一次心情掙扎的描述都遠比旅行壯遊的鋪陳來得感動,有那麼一刻,我多想對斯文的張瑞夫說,這還真像是有家教的小學生學習搭公車的成年版啊!然而我這樣講,是因為相識之後,更能從文字完整想像他的性格,甚至在市面上多數光鮮亮麗卻無法判定其個性的旅遊文學中,《生活在他處》無疑更具有作者的樣貌,最忠實表現作者對旅行的詮釋。

張瑞夫的旅行體現了他生活中的個性。我喜歡作者在印度恆河旁火葬場被威脅恫嚇那段,斯文有禮的他明明委屈仍選擇隱忍,只在火光的曖昧影像裡暗自讓另一個深層的自己跑出來抗議;在越南連續遇到如蒼蠅般惱人的司機,好脾氣的他終於發飆,連飆了幾次髒話,然後急速回頭紅著眼走開,留下錯愕的攬客司機──他的表情與他的行動投射出內心的真正想法,但他又抗拒這樣不文明的自己……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