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編輯‧幕後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某些特別時刻裡我願意步行,獨自從公寓走往白鹿洞書坊,譬如似雨未雨或已雨洗過之快適午後,腳上通常是任積雨水濺至後腳跟而體悟氣候證據的拖鞋,也通常在即便假日亦不甚多人之三、四點住宅區街道時段,陸續窺見諸如張羅中的餐館攤販、路邊翻飛的早報某版、臨時歇診的耳鼻喉科等等的時間的另一面。我用Google地圖估算那僅是八百五十公尺的十一分鐘距離,往返大抵耗上四至六根Catster 1號長煙,我不確定自己需要什麼(畢竟終年是徒步迴避者),難道是那種男子休日的閒適文青感受?或只是對自我的種種驗證(體能、耐性、街景熟識度…)?那趟(極其)偶一為之的路途,絕非只是去租借當期日本潮流雜誌或消磨時間的無能電影光碟那麼簡單。

皆非徒勞的。

會議桌前的阿寶藏不住一股對世界的躁動,無論是不安、急切或者探求(或其實只是趕時間),字字句句有著迷人的衝勁,那注定是望塵莫及(看不見車尾燈)的、那也可能是《少林足球》裡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香港氣魄(判準速率)…在他四千餘公里的步途中,既是無窮世界的碰觸與抱擁,亦是孤獨的極致之探試。在季節、標界、地貌的多重變幻中,同步檢整身心的溢滿與缺乏,太平洋屋脊是一場自我對話的隱喻,而我們能隨時競步其上,隨時能架設情境(處境),一如我的街道,事物多了各種可能,靜靜步行過泰隆診所順旺商行大西洋熱炒曹牙醫蕭家牛肉麵第二家鹽酥雞…繼之幾個路口,光影篩漏下,浮現城市某些隱密的敘事,周圍盡是巨大而寧靜的力量。

盡是盛宴,盡是億萬噸的了然於胸。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明秀的談話是在一個相對寧靜的城市午後,天色清朗,日式餐廳窗外仍慣常流動著繁複的人情世故,孕產故事之前,我先提了幾個關於死亡的經驗,譬如祖母過世那日在供以彌留的大伯家發現紗窗外一隻翩飛慢舞的白蝶,自庭院樹叢漸漸遠離,我跟了出去,看牠漸漸往陽光裡飛去當時候的我突然感到死亡不再害怕,那只是一種對話、時間與記憶的一體兩面。

死生一念,時間不滅而記憶恆存。後來明秀娓娓道來居家生產的幾些案例,可以察覺、無論故事經過的困難與否或仍多所轉折,結局總收束在孩子的誕生,那純粹而潔淨的象徵。從產前教育、產程經驗至產後指導,溫柔生產的意義不在於形式而是將「誕生」一詞重新做了詮釋。動物與大地,母體與家我無法忘記當年因故獨自等候被護理師抱出產房的新生的姪子,那玻璃般潤澤、脆弱的身軀卻彷彿微縮宇宙般的巨大存在,一如目睹了命運最溫柔的初衷,世界之始,卻來自冰冷的手術台上(那個處置與判決各式病症與痛之處)。

面對孩子降臨人世,能否多一份視角?多摻入家族與情感的陪伴?或說,讓婦女確實擁有另一種選項?如果能為死亡做出種種預判或選擇,出生為何不可?助產師明秀的故事裡,令人珍視的是女性重返初心的勇氣,當能更貼近、擁抱生命的起點,那麼、命運的行進中,我們似乎就能將所有枝微末節的悲歡喜怒,看得更為清晰。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曾有經驗是在寒冬的東京銀座金春湯盥洗後,邊拎著剛從玄關處販賣機購得的原味可爾必思於門口順手掏煙(CASTER 1),邊眼見醺醉搖晃的西裝酒客以及優雅自如的和服媽媽桑穿梭巷內,抬頭則每一樓廈外皆是無數列位整齊的各類食肆店招,頓時懷疑起自己是否因暈眩於巨量城市喧囂裡而遲遲燃煙不著,某種抉擇困難、某種資訊簇擁,夜裡複雜光源如大爆炸般迫臨眼前,即便腹地稍小的短巷內,亦能自成宇宙。譬如偏愛的目黑川沿河兩側街道、又譬如谷根千一帶住宅區漫步當下我往往是想:根本不會有所謂的東京美食(或其他)達人,畢竟所有收疊藏納於城市細部裡的店家難能計數,妄論時間之流裡的歇業、轉型、頂讓之遷異,本書中那些因住址系統相異而難尋的選品店咖啡館工作坊餐廳藝廊假若你問:如何記憶之?我想,就放棄吧,總之東京不會(或保守地說:極少)虧待你的(至少是以相對於諸多城市的性價比為談論基礎)。過往自己慣於在日文雜誌上選取去處,憑恃寥寥可數幾張被平假名與片假名圍繞的實景圖作為行程依據,而後、推開門所見多是一道被微微綻開的多義的光;那是一場相對安全(卻也意識清朗、陳義甚深)的冒險,較難遺憾(也較少地雷、較少埋怨)的華麗之選。記得初回目環狀山手線電車行,當夜間車途穿越新宿澀谷一帶,黝黯天空密布眾樓層燈源,在車速中連結成線,在下一秒記憶裡編織為面,突然覺得自己是匿身偉大城市腰腹間的微小意志,正試圖一站站汲取光汁養分,理解日本人體貼又充滿執念的心緒、意志,持續環繞,永恆不止。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免想起南法出差那回的幾餐。說是不乏星級餐廳,莊園形式餐位,標準程序上菜,或因夏季風緩,我們並未因餐與餐之間的偌大間隔感到不耐,反而是多出了體會的契機,感受雲的飄移、時光的影廓、萬物抽長,有那麼一刻似乎覺得天空有所脈動。眾人因而(只能)放下了手邊一切,交談甚多。南法時態,半飽閒適。

後來君萍說了很多定居當地的事,那些圍繞在各式餐桌旁的細瑣日常,關於夫妻生活、育兒教養以及自我意志的延展;在南法,時間的氣味偏淡,甜酸苦辣由情緒決定,每一餐皆是溝通的機會,好好靜下心來吃飯,也好好理解眼前的彼此。她說起初抵異鄉時的不安、憂懼,憑藉家鄉常備料理的陪伴才得以溫暖,此後透過料理來瞭解家人的口味變化,不同嘗試裡都透露了不一樣的細膩成長:瞭解食材的用心了、放下某些偏食與固執了、與繁複的烹飪印象和解了且懂事了一如察覺自己的成熟。

喜歡也必須愛上料理的她,總期待每一次道理簡單卻越是細心張羅的飯菜被家人清盤的成就感,既代表了被接受的愛,亦是一種永遠驚喜雀躍的心情。聆聽君萍時,我重複流轉於記憶裡幾張南法餐桌上,雖餐時長,但那「完整的用餐」才將工作與生活真正切分;此刻像是仍能感受當時候的氣溫,以及彼此深刻往返的一言一語。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女演員》是藉由諸多環套作者的眾角色外衣上設計各異之縫線布料剪裁等細節宛如霧中探路影影幢幢地在詩句裡推敲、臆測作者的核心意念,那麼、山羌圖書館》則為意識近赤裸的森然羅列的袒露、掏空與交換,交換讀者的名姓。一朱一青,植物的靈思與動物的體熱,詩與散文的裡應外合(非續作、非餘貨、非二手再生商品),氣、刀、體一致。

本書是直覺產物,貫穿內裡,我想到某日自己與山羌之對望,瞬刻裡那種純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疑有他的頻率流動,時間薄翅上承載了厚重生命本義,數秒間,相信了彼此並無不同,對世界的意義並無二致。彷彿對鏡。類似畫面如電影《全面反擊》裡囿於案情困惑的律師臨停路旁而福至心靈地攀上淺丘與白馬對視或《黛妃與女王》裡女王於郊外親睹華麗而高貴倨傲的雄鹿…前者順勢逃過車輛的預謀爆炸,後者忘卻了座車拋錨的長足等待;又像是說物質與性靈瞬時劃清界線,而我們急於索求探究的情、理、欲,皆乃塵沙宇宙裡的身外之物,停頓解離,不甚要緊。

山羌時刻,一如時間輕停眼瞳上所透見之純淨。這棟私人圖書館收藏的是書、是記憶與種種心念,可尋索引而期遇思緒森林裡俞涵的蹤影,關於昨日雨日晴日明日,那些敏銳度略顯差池、格格不入或歪打正著的處世情懷,盡是另一種自我之義。作者如一願意卸下防備的山羌,自書頁彼端靜靜與讀者對視,身後依附隨心緒變幻的林相,一探頭一眨眼像似來自萬物自然的召喚,赤裸、沈默卻未見孤獨。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爭並不殘酷,殘酷的明明是人。寧可不帶批判,畢竟回歸本質是肇因於人的內心的惡,而所有的惡如同一公斤的棉花與一公斤的鐵那樣等同重量,不取決於傷亡人數、波及範圍與無盡延長的社會影響。或許那種幾個同胞共飲一瓶酒、交換遺願、相互處理傷口擦拭血淚的心境氣氛,永遠只有曾身處戰場上的人才能知悉,那些被迫的、壁壘分明的、只有當下沒有明天的壓力與孤獨,完全凝鎖在故事裡的島上。

軍艦島形如奴役之島,統治者與受迫者之間所藏存的極其微妙敏感的供需與位階平衡以及彼此互衍的恨,衝突僅在容忍與爆發的一線之隔。小說積累著大量的挫敗、痛楚與悔恨,卻不似電影走向民族主義激情的反撲之路,反而充滿了眾男女角色的內在自省,歸鄉憶舊的海上幻夢,逃離了島卻又面臨另一更全面性的核爆毀滅…

一旦腳踏於地,眾生皆平等無異,生活與命運、罪與罰、純真與覆滅軍艦島漂浮於惶惶的黑暗中,島內的凝滯、壓仄,島外的無常、未知,故事寫的不是批判對立而是生而為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牽絆與責任。


文章標籤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沿著小說敘事的進展過程,直覺想起電影《神鬼獵人》裡一幕李奧納多跌落深谷未亡隨之將自己赤裸地「填入」死獸的獸腔內(先掏出溫熱臟器內裡以騰出空間),既避雪驅寒又暗喻了人與獸之間消失了的界線,彼此已無異。一種療傷,一種呼喊,一種切切實實的歸返塵土自然。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即是負傷的獵人與土地之依偎關係,沒有言語沒有文明隔閡的親近、融合,同步以萬物自然為防衛棲止與攻擊武器,亦影射了三○年代一觸即發的歐洲政局之不可信。

也一直想到電影《北西北》之類以「失去身份並試圖追回」為母題的諜報老片,相對舒緩的節奏卻內含寧靜的深層暴力感(那些沒有太多潤飾色澤的直白的內外傷楚),而身份轉換之間又巧妙象徵了紊亂的二戰歐陸,獵人身份成謎而終局後又拋棄一路掩護自己的第二身份,選擇「更新的」明日(全新的、無基因的、無人知曉的),人的初始身世瞬間只是不堪用的屑紙,被重點註記的是「生存」,當各式價值觀歸零,即能藉由肉體與心智的限度看見所謂的命運。這是一則在逐步歸納人的本質的追獵故事,唯有進入一處不被外在認知的拋懸狀態裡才得以細細認知自我。譬如野獸腔室內的李奧納多,種種回聲(孤獨、痛苦、思念、愛恨)皆屬於自己。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那日預定的拍攝行程是從上野公園口往不忍池而去,校外教學的可愛小學童列隊接續途經,二月底的低溫在陽光下令空氣顯得乾淨透明,即便返台後的不久就逢初櫻,亦未曾惋惜,或因早有無數光汁燦爛的東京時態淋灑於身:淨白的晨醒之城廓、晴藍色或雨灰色的流動的都心、深黑與各色霓虹相互推擠的壅塞之夜

然後是一整片上野枯蓮。彷彿聽見了季節遞嬗之歌,焦黃色蓮莖填滿視野,甚久,我在其他人的催促聲中遲遲不離,後來是一種沒有辦法離開的離開當時候的色澤來自於時間、當時候的時間有著轟鳴不絕於耳的色澤之聲響。

又譬如散步於東京某街區某巷,往往能同時眼見新、舊年代的兩款色系以及時間的種種陳設,舊牆舊書新的住民新的貓印舊式的問候書中黎兒以她的步伐節奏穿繞在習慣的、不熟識的、心生好奇的或嚮往許久的街巷,對於居住卅年的在地異鄉人的她而言,東京城依舊是色彩無限置換的霓虹跑馬燈,每一日皆為不重複的情緒色,經過了它,得到了它。

幾年後,我看著新綠的不忍池面,五月如煦陽光靜停於蓮葉上,沒有變的是永懷期待的心情,枯蓮的記憶彷如昨日,眼前是一種層次飽滿的色澤,一見如故,歷久彌新,每一道景致的折光裡,都暗中夾藏了未來和過去。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及台北,我們絮絮叨叨著恨鐵不成鋼難成大器、卻已足夠讓所有道別成為永恆的城市,那些永不相遇的人、事與再也不見之物。台北如一冊小說,頁面日夜翻動,時間是持續延展的敘事,每個人將情感註記於段落與段落之間,因某些被提早遺忘的細節而重複翻查索引,又為了某種情緒另做修訂、改編,甚至暗中調整行距、字級,等待的是有人上前借閱自己內心獨一無二的故事。

關於一處喧囂華麗的夜市、一座綠意充滿的公園、幾種秘密休憩計畫或難以計數的人情味巷道…佳見為讀者們娓娓道來,小小聲地訴說他的台北,屬於自己與城市的溫柔之書,畫面裡盡述過往苦樂,亦是對城市的告白之書,每一頁都是眷戀的證明。他將內在思索的一切交換讀者的信任,如同他值得信賴的表演力,選擇以文字傳達珍貴記憶,則是最誠摯的自剖。

聽著佳見的台北故事,突然想及終究是客途異鄉,曾如一顆寂寞星球於城市樓廈間低空綻光,簡單一句關愛都將成為巨大的感動,相信我們也曾如此經歷,在每一個異地,渴切著陪伴、等候著消息、面對著孤獨而今,當下的酸楚皆是回憶之詩,像溫潤入喉的威士忌,伴隨了烈而甘醇的兩面詮釋,而我們靜靜聆聽佳見的台北,一邊回想起了自己的。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相信工作的緣分,一旦先或後成為了同事絕非偶爾與巧合而是某種緣分星系裡的引力作用,比普通朋友緣深,比摯友緣淺卻幾乎天天見面(無論契合與否),或許、至少,某個瞬間裡,可能是面試桌上那次的數十分鐘裡,彼此對工作的理解與想像,存在了共識。

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一份職業是一次機會與命運,可以選擇,亦可等待,僅需明白究竟在龐大無形(無情)的社會淘選機制裡靜候著什麼?我總在徵才系統裡載明一些無形飄渺(無以衡量無以實證)的瑣事:耐性高、加班可、溝通能力佳、雜務適應良好…有關薪資福利條件等等細節,留待面議;盼能契合到真心嚮往此份工作的人,無論經驗,但願意理解人世難處。

工作的真義,之於每個人皆不同,重要是如何在心屬職業上讓自身興致得以延長,關於職務、軟硬體環境、同事組合…每一公司都是社會的微縮,每一細瑣環節都或好或壞地推進彼此,從而形成每個人或長或短的職涯,而你從中所獲的除了顯性的報酬、經驗、成就感,尚能靜靜地理解自我,或從相同職務的不同同事的身上看見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記得幾年前身處一格局窄仄狹長的辦公空間裡的面試景況,小小會議桌上雜物甚多,周圍書架層層置滿各式參考書籍與庫存品。倉促來去的主管坐近距離地翻讀履歷,當下心想的是:那份簡單幾頁的表單並不代表我,我所見也並非公司全貌。她因事倉促離開了,我在座位多留了幾分鐘,安靜,試著從呼吸裡尋找一種得以存在的氣味與輪廓。後來那成為我的第二份工作,至今。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根本問題不在於年紀。當我們面對某種落失、寂寥以及不可得(固然每個人耐受程度有異但總有那刻),時間就不會站在自己這邊,顯得冰冷而快速,難以招架。現在的我仍常想著年少時代的自己,如何計畫離家、如何試圖從既定求學生活裡掙脫一點點逆向之線頭、如何在與家人爭執時不顧雨勢闖入毫無防備的城市那時方向不明,而那樣的心情永遠都在。

想像彥潔緩步在愛爾蘭的綠草地上,或許我們想的正是同一件事:為何生命待我如此?(往往那是內在灰暗晦澀一面勝利之時)當他自加拿大海關被迫遣返回台,就像孩子臨時無法前往與朋友約好的預定地,不明就裡、不知所措,需要簡單的離開作為釋放。我也有過自己的愛爾蘭與歐陸,一個去處的象徵,那可能是一家永不歇業的店、一座亞洲陌生小城、一種始終嚮往的寬慰或問候生活裡,不時有著催促自己離去的某種情懷,時晴時雨地出沒心底,我們必須學習消受。

本書編輯過程中,與其說體會、不如說是重新面對所有「不想回家的心情」,當自己對生命、世界有了多一點把握,便應更誠實地面對內在感知,某一種獲得都象徵著某一種失去,反之,失去亦將暗中帶回某種自我。想起國中時期的校外教學,總覺是前往未知的大好時機,背包裡零食之外,還有一台卡匣式隨身聽和一卷翻錄的個人精選錄音帶,開門曲是優客李林的〈少年遊〉,其實至今我仍不很明白歌詞的真意(關於少年關於遊或只關於愛?),但記得後來車途中,不斷重複的播放倒帶播放倒帶播放遠方似乎就在眼前了,或許那就是某種離去的啟蒙。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見港版《怪力亂神碎花裙》是約在導演該次抵台工作的飯店餐室,他一邊點了一份貌似難吃且需為了馬拉松賽而拍圖給遠端操控他飲食的營養師核可的大漢堡,一邊遞出了這書;一邊又滑幾下手機,回覆了兩件事。

多數時候,不懂他忙什麼、做什麼(卻因某種神秘秩序而令人神往,奇怪)。我也常猜、他能否正正經經閱讀一本書(順讀逆讀或隨機跳讀再拼整如電影剪接)?

然後來到此書,翻讀過程不斷想到的是《出埃及記》那段蛙人群毆、《低俗喜劇》那場汶澤戲騾,或者《維多利亞壹號》的瘋狂虐殺對照後發現本書反而最接近彭浩翔思維,極短極細碎卻完整的念頭如衣裝線頭在生活中暗暗竄出,他不覺煩惱反而賦予奇詭趣緻之意義。彭導是絕佳的說故事者與故事創造者,亦是懂得搔弄觀眾情緒的作者,低俗與感動、屎尿飯菜與淚水,層次鮮明,顆字粒粒辛苦。

手握此書如浩翔在側,不怪不亂不愛,一如會議時,聊天模式為想到就說、想到再說,意志多半集中餐盤上卻收穫更多。也記得某回送他搭車往機場途中,他像個守不住秘密的孩子又說了幾個(可能拍攝妄想拍攝或永遠不會拍攝)七零八落卻怪得出奇的故事梗,夜晚,貼了隔熱紙的窗玻璃外因各式光源而仍能看見高速車流如時間閃逝,突然發現當時候那短暫之夜就像從桌面跌落的一本《怪力亂神碎花裙》被撿了回來就著任意展開的頁面便讀了起來一百零一夜。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次與其君在會議桌上憩談,當時候覺得,吶、若能成為這樣的人多好?畢竟當下他以極其流利有禮的談吐口調,慢慢在為我這個仍陌生的編輯建構著他的內在世界的輪廓與骨肉,我猜想、一旦他面對每一陌生之新國度、新景致,必然也是一位願意靜靜聆聽對方的人,才能以等疼態度面對眼前的他者。

每一雙眼神都是彌足珍貴的。他正如此告訴我。

短暫告別城市,一回有限假期,往海岸線前去,海風與浪之間,人在純然的自然環境裡更能顯見其不設防的真實感受,譬如與一名逐浪客的認真交換日常、譬如對海岸聚落的觀望到熟識…每件事彷彿一種新的開始,海岸生活試圖返回記憶裡的初始點:對人事物的體貼、善意與好奇。

畫面裡的其君輕盈穿繞在澎湖花蓮的海岸線以及街坊巷道,理髮廳雜貨店魚市場民宿沙灘山海自然奇景藉由新眼界的一景一物憶及過往早被遺漏於記憶暗層裡的自我,書頁同步呈現的是其君外在姿態的伸展與內在心緒的調整,堅持與柔軟,才能與周遭的殘酷現實一同競足,海岸之旅是一場自我競賽的宣示,他試圖告訴所友人:他願意並且可以。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蔬菜被妥善搭配於各類食物裡的別緻感,譬如東京麻布十番的AFURI拉麵,最後點綴麵體上的是處理細膩的一撮水菜莖,拉麵濃香外,暗中傳來一陣輕盈而節制的植物香氣(那是會直接想到陽光空氣與土壤的情緒),料理本身頓時開啟了另一敘述語法。

總是那樣、無論充作餐食配飾、醃漬小碟或台式大盤快炒(偏愛A菜空心菜青江菜),每每食物上桌,一旦缺乏綠色之調節,似乎就欠缺了一種飲食節奏上的緩解,短促的休止符,提供了充分時間以延展每一道食物、食材在舌口換置之間的更細微層次(或於中年感惶惶緊逼時回應年歲:我已在試圖維持均衡)。

我喜歡蔬菜每每被應用在料理中的那種不張揚、無所冀求的低調(而我總最在意它們)。

本書的農家主人KEIKO提供了一百餘種蔬食食譜(超契合料理搭配使用法),而那栽植於手中的各式野菜像是古老情懷之隱喻,自己製造食材、創作料理,在天地萬物之間反覆形塑自己的心意;將每一餐的味道與色澤,掌握在自身的喜怒哀愁裡,讓日常的一點一滴,在餐飲膳食中獲得慰藉與補正。我喜歡菜莖以及嚼食菜莖時所發出的清脆聲響,彷彿來自土地的喊聲:對諸多無解的生命難題之點頭示好。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曾設想一百種東京的模樣,對於不一樣街區或不一樣的人事時地物,然而、每每抵達,現實總輕易摧毀了既有想像——那是一個景深更深、層次與輪廓皆更為繁複精緻的景況,就像反覆更新、重組的機制,永遠早我們手邊種種導覽圖文一步,如一則無限延長而無法跟上的夢,暗中鋪設各式氛圍、線索以循跡向前而不捨途中醒來;我亦曾明朗地遞出一張「東京都西麻布2-13-19」紙條予司機,卻因忽略地址使用難度與在地路網辨識力而尋址未果…那些被靜靜淹沒在織密的新宿電車接駁與百萬人次洶湧行經的澀谷路口中的複雜情緒,似乎又等在某一轉角,而備妥的地址被時間潮浪淹覆,卻能隨後遇見樓廈窗面一道帶有隱喻的折光。

既是迴旋,亦是沈迷。

那是和彧馨在企畫初始的唯一目的:沒有目的地(至少、沒有顯著的去處)。當下晃過我心裡的是獨角馬、夜行摩天輪、銀河鐵道、櫻花浪…一如收納了無數秘密之源頭,任由東京於書頁流轉間被娓娓道來(在東京抽菸、凌晨三點在首都高下、在東京問路、九段下到千鳥淵的失戀櫻花路徑、直子與渡邊的散步路徑、在東京分類垃圾…)。當在東京,便能證實世上無有真正的東京達人(即便東京人本身),無人能在龐大時光渦漩中悠遊,而彧馨擁有的是比多數人更深更鋒利的回憶,我們所想(所要設法)的是——留住它們。因而延展成冊,化為百種各異情緒(情趣),時而尖銳幽默時而抒情善感、時而像賭氣分手的情侶時而又約久別再逢,處處盡是與該城市深深糾纏之情意結。

東京是一座不斷修正與進化的巨型樂園,從前與此刻,同一班電車、同一張餐桌,你仍是你,而它持續前行且依舊看見昨日。這是東京,永遠提前我們一步(永遠追趕不上的巨大的一步)的東京。其實永遠沒有目的地,而目的地也永遠等在身邊。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處理工具書,那是相對複雜而全面的編輯世界,從內容引導、版面規劃,到圖文關係與資料核實等等環節的反覆調校,終歸一途是前往(目標明確卻也有限的)讀者的心,設法在周邊資訊高度便利因而形成紙本工具書如此不被需求的世代裡、讓對方理解出版的心意。我也覺得那是暫借作者視野的機會,無論旅行、體育、命理或醫療等等出版類型,在編輯桌前,盡力觸碰到自己從所未見的世界,那些有別於文字文字文字之外更多樣貌的生命(那才是生活基本面而我們也不盡然對其有所把握,不是?)。

當面對魚兒一家的旅遊生活,總不自覺開啟內心那道預設的父母模式(但又在與鄰座同事討論後被以「哪有想像的容易?」而接連白眼),在那樣遍及全台、各別功能齊備且需同步顧及吃食玩樂的難以計數的景點組合裡,如何抉擇?如何開發新意?……父母親等同於幼孩的個人導遊,必須依據交通時間、氣候、預算甚至節慶心情以綜合計畫一切,完成美麗的家庭之旅;被解讀,被記憶。

孩子需要被理解,父母亦然,但人是雜感的,親子兩端絕非平衡、透明,也無從得知該孰輕孰重,如每一趟旅程永遠充滿變數(改道了起風了孩子脾氣來了臨時店休了……),雙方在慢慢推敲、建立的是一種絕無僅有的默契,共處的默契,在魚兒的字裡行間那些親子相互學習是清晰可見的,每一段旅行路線所代表的不僅有表面的樂趣與體驗,更多的是私下對彼此的愛與理解的展現。每一對父母都在試圖給予,孩子也在傳遞自己的哀愁喜怒,這是複雜的人生;而單純的一面是父母的去處,只有孩子。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到最後的打樣本被製版廠外務於午夜收回,我突然翻查了合約簽訂日:一六年一月,洽談作業甚至啟動得更早,在一貫相約的咖啡館,聽玉慧娓娓道來獨特的歐洲履歷;多數時候、我像是面對卓越的情感收納者,只能不斷在她文中話尾偷偷調閱合適的編輯素材,譬如那些無縫如鐵的慕尼黑憂鬱日常、那些空間跨度甚廣的情緒景致、那些在時差裡重複往返的愛恨…當下每一秒沾滿了迷人的異鄉口音,而大面落地窗外仍持續著台北的不安與躁進。

後來一年時間,將此二冊文字定調為「對照」,關於書寫(短篇小說與札記散文)、關於閱讀(左翻的橫式孤獨與右翻的直式抒情)、關於情感(創作者的真實與虛構)、也關於年代(更好更壞的過去與現在)。十年途經,重新檢整、翻修如一回她意念的考古,我們逐步推敲記憶裡的舊細節,當初的思慮輪廓、現實的身影行跡與一切的前因後果。譬如她說:「傍晚,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時,我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像眼下如此這樣繼續活下去。」我總希冀在編輯過程裡,找出某些埋藏在看似無關緊要的子句裡的生命母題、暗藏在文字裡的秘密,究竟當下她何以形成如此心境?為何在巴伐利亞的藍色光下,情願坦露無遺?

她改寫而我重讀,她一次一次調整好比在與過往一劍一劍對決,而編輯試著從旁構造二件新的意念的容器,以之盛裝、承載,讓書的新面貌真正能成為作者的臉。我想、那樣的秘密我找到了。《日記藍》是一次全面性窺探而《感情世界》是十數種共舞,強烈的文字光色下,一虛一實的呼應、對照,即是陳玉慧的平衡與完整。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一年前和俞涵在台北書展初見,生澀招呼,無太多深談時間,本身亦不識《一把青》裡的朱青,但心裡想著:傳說的女文青嘛厚!似乎聊了幾本詩集(很久沒聽人聊起那些)草草收尾後,記憶直抵日後的幾次會議桌上,針對彼此想像交換了意見,內容、章節、書名、裝幀風格…一本書如同種子被播種、灌溉了起來。

她常談到植物,看過一些她的居宅植栽畫面,青綠色的、潔淨的、意識澄澈的一片…我想到與她的互動,既在養成一栽新植物,亦在設法於紙頁上留下俞涵性格與意念裡的青綠;或許是一把純粹的青,或一把濃烈的青。每一位作者都會在文字創作裡留下自己的輪廓,援例植物,偶爾當看著辦公桌邊的小盆栽,在那土壤花葉根莖形若微縮宇宙的生命糾結圖裡,即是—規則而又精密潛伏的葉脈。在她的文字裡,不難看到思路的清晰葉脈,以及巧妙輸送於詩句之間的水與養分與情感的隱喻,微細卻紮實堅韌。

可以選擇一氣呵成地閱讀,也能逐篇細嚼慢嚥;詩集本身是一株溫柔而強悍的植栽,以安靜的姿態述說自身意志起落,然在層層葉面交疊之間,又有另一些神秘的棲止。

時序抵達今年書展,時間過得既快且慢,生活裡盡是許多遲遲追趕不上的什麼,而這本悄悄培育的詩集是多年生植物,當你決定稍事歇停,每一葉面都有一種讓你停留的理由。引用我最喜歡的〈跟我一起到山上生活〉—「跟我一起到山上生活/我可以送你一片樹林/一串果實/和一些花瓣/那裡沒有太多太多人/沒有太多太多聲音/只有一片藍天/和藍天下的你我/我想帶你回山上生活/只要你耐得住寂靜/我們現在就赤腳/走回去」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程中,遇見聖哲的機會不高,可不知為何都有種彷彿大學同學久違小聚閒談的錯覺,合約是幾年前簽訂的,時間過得很快,人生卻漫長如泥:棉花糖休了、他走婚姻了、他改小說了、他轉幕後幾經波折毫不順遂、然後一邊經營起購物社團(沒變的是髮型一直處在非常可愛的狀態)可無論現場或電話,他的對話開場常是「耶耶耶」那一副陽光樂觀但又可能被我們這種小人之心誤讀為只在佯裝堅強或避免尷尬而會不會心裡其實異常酸澀的苦哈哈感受(且想到一些總會搔搔後腦且不停傻笑的日本演員)。

記起吉田修一那本《橫道世之介》的介紹:「如果妳有時間的話,歡迎隨時來玩。我們一起聊世之介,一定會讓我們笑到肚子痛。」

或許聖哲是我個人世界裡的「世之介」範本。彼此的編輯會議永遠離題成旅遊心得交換、永遠在羨慕日本生活的枝微末節或期待下一趟旅途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小說背景改為京都,這樣就永遠離不開了。我不清楚故事裡多少角色是作者投射或剪影?閱讀過程中,很輕易都長成了聖哲的臉(只是髮型終於換了),那些在京都街巷裡的創作歌手、尋妻者、上班族、大學情侶或民謠歌手等等,故事如鴨川一般細細綿延,時間一久、他竟完成了濃厚大和味的日本小說集子,而延續至此的是他對話仍以耶耶耶(是四聲。非早前狂追韓劇《未生》裡上班族在電話裡被上司機歪痛罵的那種無奈應和:「爺爺爺。」那是二聲。)作為開頭。

身為音樂人的聖哲,文字有強烈節奏,舒適柔軟的敘事中,卻夾藏了命運的巨大遷異。他以極其纖細的角度來試探我們心中一種難以解釋的失去,某些靜靜地、看似無謂地離開著自己的人事物,像浮雲掠過,或鴨川之水的逝去,遠望是不變,近看則是永恆的相異。沒有人是孤獨的,但也沒有人是一樣的。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生活。關於螢光幕前的表演工作者,我們永遠有著對其擁有的生活之無限嚮往,於是充滿了想像與好奇。Jim Jarmusch於集錦式電影《Ten Minutes Older》裡,描述女明星獨自在拖車內等戲的空檔:點一支煙、放鬆痠疼的腳跟、好好說一通電話…隨時間流逝,造型師、收音師、助理陸續敲門打擾,她終究沒有吃下一口飯。然而,逼視而細膩的鏡頭裡,時間來去,一分一秒如此巨大,深刻烙印於觀眾的記憶。

本書企畫之初,想捕捉的就是琳恩的日常,雖無法百分之百,但可以接近真實面的真實,一般晨醒起居、梳妝更衣、備餐整理、瘋狂玩耍等等姿態,當她穿梭在不同格局、房號的居住空間內,大面落地窗外是一一為背景的城市象徵,在那樣龐大而繁擾的時間介質裡,我們能夠保有(保護)的又是什麼?

螢光幕前的Lene是多面向演員,不同戲劇角色代表她的不同切面,也或者皆為表演之裝扮,而她私下的心境狀態,我們終無法窺得全貌。本書以故事化方式,直接傳達Lene不被人知的內在與心性,穿繞不同空間裡的相異角色,皆屬於Lene的數種特質,包括你所不知道或必須知道的她。

在那段表演工作者的「神秘時間」裡—生活的細節,透過鏡頭的捕捉、重現,在流動的生活中,擷取情緒的定格畫面,進而以文字傳達各種心緒。即便只是幾件小事,卻是作者與讀者一步步靠近的方式。

ka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